3.5 印刷包装企业管理

3.5.1 印刷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部门是包装印刷企业的核心,也是生产安排的指挥中心。对生产部的管理可分为逻辑思维管理(抽象管理)和可视管理(目视管理)。

一、开工单及审核工单(逻辑思维管理)

(一)用纸

1.纸张的选用:

(1)用什么品牌的纸适合印什么样的产品,须有一定的认识和区别分类。

(2)同一产品尽量用同一品牌的纸,同批产品更不能用不同品牌的纸。因为,各种品牌的纸印刷色相不同,否则会引起同批产品出现色差。

(3)搞清楚用纸克数,弄清楚印刷件的瓦楞方向,根据瓦楞方向定纸纹方向。尽量避免做成同纹纸,否则做出的产品外观和坚实度都不理想。

(4)卡纸、卡盒、卡牌等产品要考虑纸纹方向,顺纸纹的产品,挺度较好,收缩较小。

2.纸张对印刷颜色和后工序加工的影响

(1)不同厂家生产和纸张,纸底颜色都有不同,对印刷产品的色相有较大的影响。

(2)卷筒纸开出的卷面纸和卷芯纸对印刷产品的颜色也有影响。要求高、网点面积大、纸张面积小的产品尽量不要用卷芯纸,以免因为纸起波浪引起印刷产品变色,同批产品颜色不一致。

(3)过油、磨光、过吸塑油的产品都要考虑所采用的纸张和纸纹方向。不同纸张会有不同效果,最好先试清楚再决定用哪个品牌的纸进行大量生产。

3.拼版

(1)考虑印件拼版位置,叼口方向,轧盒机的翻刀位、出血位、裁切位,尽量以最节省用纸的方法拼版,但同时也要考虑印刷过程中颜色是否容易产生色差。

(2)尽量少复菲林,可考虑双晒版或自反或掉叼口印或大小开印刷。

(3)根据印件大小,数量多少,印刷的难易决定拼全开版、对开版、四开版或八开版。

4.开纸尺寸

(1)根据拼版的大小、纸纹方向,选用与其相应规格的纸来开,考虑以最少浪费的规格开纸。

(2)开纸尺寸必须注意预留叼口位置,左右十字线,板尾十字线,以及模切、裁切的翻刀位置。

(3)考虑印刷过程中走纸是否稳定,是否容易跳色,印刷色位是否有影响等技术因素。

(二)印刷过程

1.印色

(1)分析产品和检查菲林是正常四色(CMYK)或是专色构成。工单上必须注明印刷颜色和所印色数。

(2)如需专色印刷时,必须注明专色序号(PANTON)并提供正确专色标识工确认色样。

2.机台

(1)充分了解本公司各种印刷机的有效最大最小的印刷面积,以及过纸面积,如1020mm×770mm,520mm×370mm。

(2)分别了解各种机器适合印刷的产品及机器性能差别,各机长之间的技术差别。

(3)在开工单时注明哪一台机印及印刷要求和印刷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以便引起机长和巡检人员的注意。

(三)后工序

(1)分析产品在完成印刷后所要的后加工过程。如:过胶、过油、磨光、UV油、吸塑油、烫金、裱纸、模切、糊盒、装订等工序。

(2)工单上必须清晰列明所需要的每一项后加工工序,并相应注明各工序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提示解决办法和相应措施。

(四)审核蓝纸和工单

(1)蓝纸:对版房晒出的蓝纸进行认真审核,看拼版位置有否错误,图案文字是否反转,要修改的地方是否有改正,装订页码的编排顺序是否正确,有效位置是否超出开纸尺寸和有效印刷尺寸。

(2)审核工单

对工单上的每一个内容(如1~4)进行认真审核,如有遗漏必须加上,没有提示的必须补充。力求该工单到达每一道工序都能让该工序人员清晰明白自己的工作。

二、可视管理

(一)色稿、样稿的保存(资料管理)

客户提供的印刷资料和生产过程中的印刷资料都非常重要,不可随意摆放或丢失。

1.客户色稿

客户有签名的色稿必须用胶袋子装起,妥善保管,分类登记在册,注明必须注意的事项。如有改动或重新确认的,须加注变更日期及变更原因。

2.本公司印刷色稿

新版的色稿必须注明印刷色序及印刷机型、用纸品牌、开纸尺寸、瓦楞纸尺寸、后工序等。

旧版的色稿在发机台印刷前必须检查,审核与工单上的名称、型号及开纸尺寸、后加工工序是否相符。时间长或破旧的色稿必须更换新稿,有改动的必须取消旧稿,重新留样并加以注明。

3.样稿

凡是客户签名的成型样稿都必须要用胶袋装起并登记在册。

本公司每生产一款新版都必须留两个以上的成型样稿作资料保存。更改的样稿都必须留新样。

4.保存和整理

所有的色稿、样稿都有要分类存放妥善保管,便于寻找。每隔三个月或半年都要进行整理,对那些无用和无存放价值的稿件可以处理。

(二)计划管理(看板管理)

1.前道生产计划

(1)根据交货期提前制订生产计划。

(2)安排版房拼版,晒版计划单,写明必须完成的时间。

(3)安排印刷车间各机台的生产工单,每天下午必须要做好晚班和第二天的生产安排。

(4)需要印刷的工单提前发切纸机开纸。

(5)对印刷机台的安排尽量做到一次性安排好当天的生产工单,使机台能调节好色序及预先到仓库领好所需纸张、油墨及辅料,提高生产效率。

2.后工序生产计划

(1)根据交货期,印刷车间的生产进度及实际情况制订后工序磨裱、轧盒、糊盒、发外加工等生产计划。

(2)每天下午把当天晚上及第二天的生产安排单下发给各工序主管,以便他们能预先做好工作安排。

(3)随时监督各工序的生产情况和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使各工序之间生产顺畅。

3.材料订购计划

(1)根据工单提前检查仓库的纸张和印刷油墨及原辅料存是否够量。库存不够量的必须马上安排订购,以免耽误生产。

(2)根据工单的实际需要和生产安排订购瓦楞纸,检查工单上的纸纹尺寸和瓦楞纸尺寸是否正确。

4.看板管理

每天的板报记录能帮助把每天的繁忙工作清晰化和条理化。

(1)每天接到的订单。

(2)印刷车间各机台当天的生产安排。

(3)各机台的上班安排情况。

(4)后工序磨裱、轧盒、糊盒各部门的生产进度及当天的上班情况。

(5)急需订购的材料及必须回厂时间。

(6)业务人员的临时通知。

以上各项必须每天清晰反映在看板上,方便各部人员及生产跟单员对生产情况能全面了解,及时跟踪。

5.分色管理

利用颜色对人的感官视觉产生反应而对特殊性要求或引起重视的生产流程进行管理。

(1)补单用红色工单表示该印件因某种原因必须重做,从而引起各部门重视。

(2)工单上角盖上红色印章:表示该印件要求特别严格,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数量质量,从前到后各工序都必须加倍重视。

(3)工单上角盖蓝色印章:表示该印件在原基础上有所改动,请各部门在生间过程中注意。

(4)工单上角盖黄色印章:表示该印件因某种原因暂停生产。如划去黄色印章,表示该印件可继续生产。

6.相互沟通

(1)前道工序的生产计划安排必须预先通知后道工序,印件的任何修改或变动也要立即知会后道工序。

(2)对于新单或加工程序复杂,要求严格的产品在开单之前,前道与后道工序之间必须互相沟通研究,采用最省时、省力最有效的方案制定生产流程。

7.急件处理

(1)对于特急加急的印件,必须马上通知前道各生产部门,后道各生产部门做出相应调整及安排。有必要可立即召开临时生产会来达成共识,并马上做出解决办法。

(2)平时在生产计划安排时,可适当预留一定的调节空间,以应付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或特急印件的生产。

8.数量管理:利用电脑进行必要的数据储存和整理

(1)对每天完成的生产工单都输入电脑储存。

(2)对每天新做的模切版输入电脑储存。

(3)对每天印刷车间印完留起的PS版,按机型、产品名称输入电脑储存,报废的剔除。

(4)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可节省成本,减少浪费,需要取用时可随时提取,也可监控各生产部门的材料耗用情况。

3.5.2 印刷部设备管理制度

一、设备管理网络

(1)成立部门设备管理小组。

(2)小组成员职责如下:①组长:对部门的设备管理负总责。②副组长:负责部门设备管理规定的具体实施。③工段长:督促、检查、记录、考核设备操作员工对设备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④统计员:根据生产情况统计设备月利用率、月完好率。⑤保管员:设备配件、备件及润滑油的管理工作。

二、设备资料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汇总、整理以下资料:

(1)设备管理档案;

(2)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3)润滑卡片;

(4)各机台维护保养规定;

(5)日点检表、周保养表、加换油记录、设备维修单、事故报告等。

三、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1)设备由部门定人定机操作,非经工段长允许不得串机使用。

(2)新上岗设备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前,必须对其进行培训,学习设备的结构性能、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维护保养知识等基本常识。

(3)设备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按作业指导书操作使用设备,严禁超负荷、超规定使用设备。

(4)开机生产中,岗位人员要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机器运行状况,不得擅离机台。

(5)设备操作人员不准随意拆除安全装置及零部件,严禁拆用其他设备的配件。

(6)认真遵守交接班制度,准确填写规定的各项运行记录。岗位人员必须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交接,内容包括:设备运转的异常情况、原有缺陷变化、运行参数的变化、故障及处理情况等。

(7)长期不用的闲置设备,部门应向设备动力部做备案,并在设备动力部的指导下定期做好润滑维护保养工作。

四、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1)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报修。

(2)设备发生故障报修时应通知当班工段长,并填写好报修单送至当班维修人员处。

(3)维修人员在修理机器时,操作人员应积极协助,不得擅离机台。

(4)维修人员处理完故障,机台操作人员验收完毕合格后方能开机。

(5)报修单应如实填写,一式两份,返回的报修单应妥善保存。

(6)随时把零配件缺损的情况汇报给工段长和部门,由部门把所需零配件再反馈给设备动力部。

五、设备润滑维护保养管理制度

1.维护保养制度

设备的“三级保养”包括:设备的日常、一级、二级保养。部门应组织机台人员认真学习设备动力部下发的与其对应机型的维护保养规程。

(1)设备的日常维护:班前班后由操作工认真检查擦拭设备各个部位和加油保养,使设备经常保持清洁、整齐、润滑、安全。

1)开机前例行检查设备的润滑和易松动部位。

2)检查操作盘上的各指标灯是否正常,各按钮、开关是否处于正确位置。

3)班中时刻观察设备运转情况,随时注意机器运转声响及零部件的磨损情况;随时注意拧紧松动的螺栓、螺钉、螺母等零件。

4)保持设备清洁,外观不得有油污、胶带等脏物;机器上、电器柜内不得堆放杂物;工具、生产用物资摆放整齐;不用的机器配件必须交回仓库。

5)如实填写日点检记录表。

6)禁止跑冒、滴漏现象。

(2)设备的一级保养:即月保养,以操作者为主,维修工人为辅。

1)清除设备表面脏物及油污。

2)部分零部件拆卸、清洗、修复。

3)检查润滑油路,清洗各滤网、油线、滤油器等。

4)根据设备动力部下发的加油记录表,适当加润滑油或润滑脂,如实填写点检表和加油记录表。

5)配齐、修复机器缺损的配件;配合维修解决平常生产过程中尚未修复的故障。

6)保养严格按规定的时间执行,不得在规定保养时间内提前结束。若保养不到位,检查人员有权责其返工。

(3)设备的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为主,操作人员配合。

2.润滑管理制度:

(1)组织岗位操作人员认真学习与其机台对应的设备润滑手册(设备部下发的润滑卡片),明确各机台的“五定”内容(定人、定点、定时、定质、定量)。

(2)岗位操作人员要做到无油不启动、低油位不开车。

(3)岗位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设备润滑管理制度,做到“三级过滤”和润滑“五定”。

(4)岗位操作人员要密切关注润滑装置是否齐全;油路是否畅通;油量、油压、油温、油质、滤网是否正常,润滑自控信号及控制系统是否安全可靠,有无润滑不良引起的异常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

(5)岗位操作人员对各润滑用具要标记清晰、专油专用、清洁完好、定位摆放。

(6)认真做好加、换油记录。

(7)发现漏油、跑油时,要及时查出原因,上报部门,立即消除。

(8)做好废油的回收工作。

六、设备事故管理制度

(1)一旦发生设备事故,当事者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马上停机保持现场,并及时向部门负责人汇报。

(2)由于操作者使用不当,违章操作或超负荷运转,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属设备责任事故。

(3)对于一般事故,在设备部的参与下,根据事故“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其他员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预防措施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分析,对事故责任者,应根据事故责任的大小和情节轻重,按设备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分别给予处罚。

(4)对于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由公司组织相关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分析,对事故相关人员给予处罚。

七、设备备件、配件及润滑油的管理制度

(1)润滑油由部门分管根据年度换油计划做好油品储备,由工段长领用。

(2)保管员和工段长应及时向部门反馈库房内设备备件和零部件的使用情况,若有需要应向设备分管副部长提出申购要求。

(3)库房内设备备件和零部件及润滑油品应分类摆放整齐,同时要做好防腐(特别是刀版、模版、底钢板、蜂窝板)及防火工作。

八、设备管理的考核制度

(1)设备管理制度的考核依据为公司日常管理细则中的设备管理之规定,其中未尽事宜按部门有关规定。

(2)部门设备管理小组监督本制度的执行情况,工段长做好考核记录并及时反馈到部门。

3.5.3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人力资源部应识别从事影响质量活动人员的能力,分别对新员工、在岗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转岗人员等,根据岗位责任制定培训需求并实施。也可采取培训以外的其他措施,以满足岗位要求。

(一)新员工培训

1.公司基础培训

包括公司简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础知识、质量、安全和环保意识、员工纪律、公司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培训。在入职一个月内,由人力资源部组织进行。

2.岗位培训

学习岗位操作基本技能,学习工作设施的基本操作,所用设备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设备的性能、操作程序、安全事项及紧急情况的应变措施等,由人力资源部组织技术部或相关负责人进行培训,并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两项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

3.基础知识培训

适用于所有入职前的新员工,岗位培训适用于学徒、储备干部等不具备岗位任职资格的人员。

(二)在岗人员培训

按公司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对在岗员工进行专业技术或管理技能培训。

(三)考核

评价所提供培训及采取的其他措施的有效性。

(1)通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业绩评定等方法,评价培训及采取的其他措施的有效性,评价是否达到培训计划或其他措施所策划的目标所需的能力,工作是否正常开展。

(2)每年12月,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及员工代表,召开年度工作会议,评价人事管理的有效性,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制订下年度的人力资源计划。

(3)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对员工年度工作业绩的评价和考核,平时可随时对各部门员工进行纪律检查、工作情况抽查,对年度考核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应及时暂停工作,安排培训或转岗,使员工的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适应。

(四)薪资、福利

人力资源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各岗位设置制定《薪资管理规定》《福利管理规定》,并负责具体实施。

(五)记录

人力资源部负责建立、保存员工档案,保留每位员工的原始资料、培训、考核、调动、奖惩的相应记录按《文件控制程序》和《质量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六)其他事项

依据《人事管理规章》和《人事作业程序》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为员工办理晋升、调动、离职等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