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四姑其人

袁初冬也是后来在武汉参加了工作,才对四姑及其一家的经历慢慢有了比较多的了解。

四姑名叫袁蓉芳,小名“叮叮”,比父亲袁林海大上一两岁。在父亲那一辈还是童年的时候,大爷爷和自家爷爷家庭之间走动比较频繁。虽然一家住在李袁坝,一家住在县城郊区,两家相距五六十里,但来往着实不少。不是这家给对方送点大米,就是那家给这家送点面条油盐之类的,总之是兄弟之间在困难年代互相扶持着生活。

大爷爷膝下本有三子两女,然而两子夭折,最终只留下了二伯、三姑和四姑三人。三人中,四姑年龄最小,又聪明伶俐记忆力好,从县城附近到李袁坝的山路只走过两次就能完全记住。

因此在那个缺乏劳动力的时代,四姑只有七八岁就已经能够代替父母单独送一些不太沉重的东西到李袁坝了。而且她与袁林文、袁林海等差不多大小,每次到李袁坝时基本上都是这两兄弟带着她玩耍,上山下河终日在坝上疯跑。

四姑自己回忆童年时光时,也曾不无感慨的对袁初冬说道:“那时候呀还小,父母每次安排自己带着东西到李袁坝三叔家去都很开心,因为不仅三叔三婶很亲切,李袁坝兄弟姊妹好几个,每个人对自己也都亲热得不得了。更好玩的是等到再大一点,几个哥哥能够下河打鱼时,自己就跟着哥哥们一起去,帮着在河岸拎鱼。每每抓到鱼儿时,哥哥们便大喊一声——哎喂,叮姊,接鱼……,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去往李袁坝路途太远,又是山路,自己一个人走着走着就感到害怕,小脚迈的飞快。”

四姑说罢忍不住笑了起来,袁初冬跟着也笑了。他能够想象四姑小时候独自前往李袁坝行走在山路间的情景,那是一个小姑娘美好而又惴惴不安的童年回忆呀。

后来四姑渐渐长大,开始展露学习上的天赋,初中毕业以全校第一的成绩顺利考上中专,就读于省城一所卫生学校。

卫校期间,四姑与四姑父相识。

两人一见如故,渐渐彼此心有所属,却在毕业之际才表明心迹。

四姑父姓杨,那时在省城读大学,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是学校的高材生。

在时间上,两人又是同一年毕业。

毕业分配时,四姑父被分配到武汉一家国营建筑企业,巧的是这家国营企业有自己的内部医院。于是经过一番争取,四姑和四姑父双双去了武汉。

都说建筑行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的确是对建筑人的真实写照。

刚到武汉的头几年,两人聚少离多。四姑在医院相对比较稳定,四姑夫就不一样了,一年四季跟着工地走,这个工地干完了就迁移到那个工地,完全是居无定所。

而且工地上的生活相当艰苦。

吃的就不用说了,生活物资缺乏,自然没得办法。住的也是工棚,几根木桩一支,围上篱笆,条件好一点则是红砖一砌,屋顶铺上牛毛毡,就是住处和办公所在了。

更让人感慨的是四姑父还跟普通工人一样“从基层干起”,亲自支模、砌砖、抬预制板等等,从不叫苦叫累,跟工人和班组打成一片。也幸亏四姑父身体好才能够坚持下来,换了身体差一点的早支撑不住了。

但四姑父再怎么说也是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这样干了几年后渐渐在工程管理方面积累起了丰富的施工经验,职务也一再得到提升。

一九七五年初,四姑和四姑父结婚。

此后的十几年间,四姑父所在的单位迅速发展壮大,业务不断增多,一段时间甚至连海外都有了项目。于是乎,作为单位的管理骨干和业务精英,四姑父更为忙碌了。

也因如此,整个家里就只能靠四姑一个人里外操持。

四姑家两个小孩,都是男孩子。老大杨广智,比袁初冬小一岁有余;老二杨文博,比袁初冬小了近四岁。四姑既要上班,又要拉扯两个孩子,生活的不易可想而知。

好在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单位考虑到四姑家孩子上学等诸多实际情况,便将四姑父调回武汉,担任集团直属公司的总经理,四姑一家到这时才得以过上了相对稳定团聚的日子。

多年以来,四姑一直身在武汉,远离家乡和亲人,很少有回到老家的时候。偶尔有回去,也最多呆上两三天就匆匆返回。于她的内心里,她是多么希望老家的众多亲人之中能够有人走出农村,前往武汉上班啊。这样的话,至少在武汉也有老家的亲人相伴了不是?

然而当时的条件,想要走出农村谈何容易?除非是像袁初冬一样学习成绩好,能够考上大学才有希望。很遗憾的是袁家这一脉,到了袁初冬这一代,截至目前仅仅只有袁初冬一人考上了大学。

现在,袁初冬既然有机会到武汉,四姑自然是想尽全力争取。其实在当初小姑袁小蓉给她打过电话以后,她已经将这件事仔细给四姑父说过了,只要袁初冬这次来武汉的表现不是太过差劲,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的推进。

首先是外部形象,这一点毋庸置疑袁初冬已经顺利过关。浓眉大眼,略微高耸的鼻梁,刚毅而阳光的面庞,加之身材高大出众,四姑只看一眼便打心眼里喜欢。

其次是谈吐。在与袁初冬交谈时,四姑就在不停观察,只见这位侄儿声音既不尖锐也不软糯,说话不快不慢吐字清晰,罗辑思维也有条有理。

再然后就是看了袁初冬打印出来的简历,成绩无需赘述,让人非常满意。但她更关注侄儿有什么特长,等看到简历上兴趣爱好一栏写的是“书法、唱歌、篮球、写作”时,四姑就像寻到了宝一样,当即拿来纸和笔,又找来一张报纸,让袁初冬摘录一段报纸上的文字来看看。

袁初冬接过纸和笔,挠了挠后脑勺问四姑道:“四姑,我写什么字体好?”

“哦?”四姑神情中满是欢喜,说道:“平时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只看看就行。”

“好的。”袁初冬心知四姑是要查验自己字写得如何,随即坐在凳子上铺开纸张,认真的写了起来。

四姑则坐在一旁观看。

还别说,袁初冬从小就对书法写字有着一定的兴趣,上中学时寒暑假在家经常有事没事练习一会,上大学后又加入了学校书法协会,这时一手好字写将出来,竟让一旁的四姑连连点头。

之后四姑询问了袁初冬一些其他兴趣爱好,接着又打开家里的电脑,让袁初冬帮她输录文件。

办公软件是WPS,这个软件操作系统袁初冬并不熟悉,在四姑的指导下进入界面后,他调出五笔输入法快速打字。四姑一看他用的是五笔输入法,打字速度也极快,更是高兴得喜笑颜开。

接近晚饭时分,四姑在厨房炒菜,袁初冬坐在大厅看电视,突然听到大门被拍了几声。四姑迅速放下菜铲前来开门,袁初冬也从沙发上起身。

门开处,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闪身进门,偏瘦,眉清目秀,个头挺高。

还没等四姑介绍,小伙子埋着头一边换鞋,一边把背上的书包反手取下,嘴里说道:“妈,我饿啦。”

再抬头时,一眼看见袁初冬。

“噢?”小伙子吃了一惊,但立即反应了过来,欣喜而又略带腼腆的喊了一声:“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