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九针磁圆梅针技术

(一)概述

磁圆梅针技术源自古九针之员针,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使用磁圆梅针叩击、按压或刮摩人体一定部位,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员针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并指出,“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另外在《灵枢·官针》《灵枢·九针论》等多篇中进行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员针的文字记录已较为详细,但迄今为止,针灸界尚未发现《内经》时期的员针实物。新中国成立后,针灸事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针灸技术广为流传,众多古老技术得以抢救、整理、提高和创新,力求近乎消失的九针器具能够重焕青春,服务人类。20世纪70年代,山西针灸研究所师怀堂教授参考《灵枢》中关于员针特点的记载,对员针进行改革,历经新员针、磁员针等几次修改,最后将员针和磁员针合二为一,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保留在“新九针”针具中的“师氏磁圆梅针”。该针具结合了古代员针、梅花针和磁疗的治疗特点。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同仁,在继承磁圆梅针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磁圆梅针的操作规范和临床应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扩大磁圆梅针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目前,其治疗范围涉及70多种疾病,其中20多种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