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管氏乾坤刺法

管老引用宋·邵康节所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此天地之数也。天本为乾,地本为坤”。故将单针透刺法、两针傍刺法、三针齐刺法、四针恢刺法、五针扬刺法及多针连刺法六种针刺方法归纳为“乾坤刺法”。
一、单针透刺法
(一)针刺方法
管老的单针透刺法,源于《内经》“关刺”、“短刺”理论,但在临床运用上,又有所发展。管氏单针透刺法分深针短刺法、循经透刺法、经穴透刺法、过梁针透刺法等四种。深针,是指进针较深,短,是接近的意思。《灵枢·官针》篇:“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深针短刺法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提插。主要用于四肢关节部位的骨痹等深部病痛。循经透刺法是根据病情和补泻手法的不同要求,采取“迎”或“随”经脉透刺的针法,主要应用于背部和腹部的经脉。经穴透刺法则是采取一针透二穴;或一针透数穴的方法。如支沟透间使,阳陵泉透阴陵泉,颔厌透曲鬓等;过梁针透刺法,主要应用于四肢部。选用26号(或28号)过梁针,采用单手两指疾速直刺法,进皮后,左手挟持针身,右手小幅度捻转,缓慢进针,进针到穴位深度一半时,左手扶托于穴位肢体的对侧,以探测针尖到达的位置,直至针刺到对侧皮下。
(二)临床运用
单针透刺法主要用于痹证,痿证,癔症性瘫痪,脊髓损伤,外伤性截瘫,胃下垂,子宫脱垂,血管神经性头痛,类风湿关节炎等。
(三)典型病例
余某,女,12岁,学生。1995年2月22日初诊。双下肢萎软无力4月,加重1天。患儿于1994年5月下旬自觉腹痛,呈持续性隐痛,阵发加重。1994年6月7日收住某医院。入院检查:神清,心肺(-),腹软,剑突下及脐周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胃肠电图提示:慢性胃炎。纤维内镜:食管、胃、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脑电图:过度换气时见左额区有高中幅尖慢波;双枕区见高波幅的δθ波,并有少量类尖波阵发出现。提示中度异常脑电图。诊断为腹型癫痫。经对症治疗17天,症状缓解出院。出院后间断性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1994年12月渐感双下肢酸软无力,行走易跌倒,进食后呃逆。经某医院会诊,神经系统(-)。心肌酶学未见异常,脑电图有明显好转,仍提示轻、中度异常脑电图。1995年2月21午后突感双下肢麻木,完全不能自主活动,2月22日晨,由其母背至门诊求治。查: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稍减弱,触、温、痛觉基本正常,被动活动无抵抗,膝腱、跟腱反射(-),病理反射未引出。脉细,舌淡红,苔薄白。辨证:脾胃虚弱,筋脉失养。诊断:痿证;癔症性瘫痪。治疗经过:先取右平顶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2寸),过梁针透刺法,进针后行一度“凤凰理羽”手法,患儿可自行抬腿50°,再取左平顶穴单针透刺,嘱患儿带针站立,取针后患儿即可慢步行走。针灸调治12次后,患儿双下肢活动自如,饮食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患儿无恙,已复学。
二、两针傍刺法
(一)针刺方法
来源于《灵枢·官针》篇:“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傍针刺法即:正入一针,傍入一针。
(二)临床运用
攒眉穴傍针刺:先从攒竹穴进1针,针尖到达眉中眶上裂,左手拇指压按针尖,使针身紧贴眼眶,右手持针捻转36次;再从阳白穴直下1针,使针尖向下刺到眉中眶上裂,与第一针尖相遇,左手拇指压按针尖,使针尖紧贴眶上裂,右手持针捻转36次,为一度手法,治疗“皮层性呃逆”,疗效显著。运用环跳穴傍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秩边穴傍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三)典型病例
邬某,男,68岁,离休干部。1994年7月18日初诊。持续呃逆8天。患者高血压病史10余年。1988年12月下旬情绪激动,饮酒后诱发右侧肢体活动不遂。CT扫描提示:左颞顶叶脑出血。经某医院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遗右侧肢体偏瘫。1994年7月5日因感四肢酸麻无力,心慌胸闷再次入院。MRI示左颞顶叶脑软化灶;双基底节区、顶叶白质区多发性腔隙性改变。胸片及心电图提示,主动脉硬化并左心室扩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7月~10月午后出现呃逆,逐渐加重,每分钟10~12次,昼夜持续不停,多方治疗无效。7月18日会诊施治:取穴攒眉,两针傍刺法,一度手法后,患者摇头流泪,呃逆立止。随访观察2个月,未再呃逆。
三、三针齐刺法
(一)针刺方法
《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二)临床运用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纤维质炎,类风湿关节炎,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等。如管老运用面穴齐刺法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疗效显著。针法:下关穴直刺,进针深度1~1.2寸;太阳透下关穴,向下斜刺或平刺,进针深度1.2~1.5寸;颊车透下关,向上平刺1.2~1.5寸。针刺得气后,太阳、颊车加用电针,采用连续波,频率80~100次/分,留针20分钟。运用“平针齐刺法”治疗肱桡滑囊炎;平针齐刺飞翅穴,治疗项背疼痛等症,均有穴少功宏之效。
(三)典型病例
张某,男,58岁,干部。1993年12月16日初诊。反复右侧面痛12年,加剧一月。患者于1981年冬季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颌部阵发性隐痛,常因洗脸时擦洗面部引起疼痛发作。其后逐年加重,多在秋冬季节发作。1993年11月中旬右侧面痛加重,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每隔15分钟左右疼痛1次。服用卡马西平、颅痛定等药物无效。脉浮紧,舌暗淡夹青,苔白。辨证:风寒入络,经脉痹阻。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痛(齿槽风)。治疗经过:取下关、太阳、颊车面穴齐刺法,配取止痛穴(位于翳风穴与天容穴连线之中点,约在翳风穴下1.5寸)、牙痛穴(掌心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电针连续波,频率80次/分。留针30分钟。针治后,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隔1~2日针治1次,治疗25次后,面痛消失。随访3年,疼痛未复发。
四、四针恢刺法
(一)针刺方法
《灵枢·官针》篇:“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内经》所述的恢刺方法是:直刺在筋的旁边,或前或后的提插捻运,扩大针孔,以舒缓筋急的现象,适应于治疗筋脉拘挛而疼痛的筋痹病。管老在《内经》恢刺的基础上,发展为“四针恢刺法”,主要治疗肌肉、肌腱、韧带等挛急疼痛的病症。如取穴虎口、大骨空、后骨空(大骨空与阳溪穴之连线上,拇指掌关节背侧正中陷中)、地神穴(位于手拇指与掌交界之横纹中点),四针恢刺治疗屈指拇指肌腱鞘炎。脑炎后遗症或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跟腱挛缩、足下垂:昆仑、太溪、复溜、跗阳四针恢刺,解溪、商丘、丘墟、脑清四针恢刺,交替取穴。肘关节挛急疼痛:尺泽、曲泽、少海、天井四针恢刺法。本法对缓解肌腱挛缩、关节疼痛,有较好疗效。
(二)临床运用
屈指肌腱腱鞘炎,肌筋膜炎,腓肠肌痉挛,斜方肌痉挛,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肌肉关节挛缩疼痛,软组织挫伤等。
(三)典型病例
蔡某,女,42岁,工人。1985年3月15日初诊。右拇指关节疼痛、不能自主屈伸一年余。查:右手拇指呈内屈状态,由于多次外敷中草药,局部皮肤粗糙,破损结痂,拇指关节不能伸直,被动上翘时有弹响,向桡腕部放射疼痛。右掌指关节内侧压痛明显,并可摸到豆状结节;拇指掌指关节背侧及桡骨茎突部亦有压痛。脉细涩,舌黯红有瘀斑,苔薄白。辨证:气血凝滞,筋脉瘀阻。诊断:屈指肌腱腱鞘炎;筋痹。治疗取主穴:地神、虎口、大骨空、后骨空四针恢刺。配穴:凤眼(屈指,手拇指关节横纹桡侧缘,指骨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明眼(屈指,手拇指关节横纹头尺侧端)、阳溪、太渊。治疗2次后,疼痛明显减轻。隔日治疗1次,5次后拇指活动基本自如。共治疗8次,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疗效巩固。
五、五针扬刺法
(一)针刺方法
《灵枢·官针》篇:“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内经》扬刺法,主要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症。管老发展了扬刺针法,扩大了扬刺治疗范围。
(二)临床运用
管老运用扬刺法治疗腱鞘囊肿,在囊肿的上下左右各平刺一针,再从囊肿隆起最高点直刺一针至囊底,治疗腕关节腱鞘囊肿。督阳五花针刺法:先针大椎穴,次针崇骨、陶道,再针定喘。主治: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咳嗽哮喘等。或是:先针灵台,次针心俞、膈俞,治疗肺结核,背痛疔疮,肋间神经痛等。任阴梅花刺针法:先针中脘,次针上脘、建里,再针梁门。主治胃脘疼痛,呕吐呃逆,纳呆泄痢等;或先针关元,次针中极、石门,再针水道。主治宫寒不孕,阳痿早泄,尿频、尿闭等。
(三)典型病例
艾某,女,36岁,护士。1984年7月12日初诊。右腕关节囊肿3月余。患者于1983年7月参加劳动后,自觉右腕关节酸痛,2月后在腕关节指总伸肌腱尺侧出现约2cm×1.5cm大小的囊肿。1984年3月下旬行手术切除。术后3月,在手术瘢痕尺侧隆起2cm×2.5cm大小的囊肿,外形光滑,质软,触之有饱胀感,右腕关节酸痛,右臂乏力。诊断:右腕关节腱鞘囊肿,治疗经过:按五针扬刺法,在囊肿周围基底部平刺4针,囊肿中间直刺1针至囊底。针后囊肿上垫纱布加压按揉5分钟;艾条温和灸10分钟。针治2次后囊肿明显缩小,10次后囊肿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六、多针连刺法
(一)针刺方法
《内经》中的多针刺法,主要有齐刺、扬刺、傍针刺、赞刺、豹文刺等。“多针连刺法”是《内经》多针刺法的发展,临床运用时分浮刺法和连刺法两种针法。多针浮刺法治疗因感受风寒引起的背阔肌、冈内侧肌拘急疼痛、斜方肌痉挛等。管老汲取输刺进针较深的特点,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多针连刺法。如脊椎九宫穴多针连刺法:依据CT扫描及临床检查,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定乾宫、坤宫,挟乾宫、中宫、坤宫旁开0.5~0.8寸,依次定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进针顺序为:先针中宫,次针乾宫、坤宫,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针尖斜向椎体,进针1.2~2寸,获得针感后,按病情施以补泻手法。
(二)临床运用
经常用于风湿性肌纤维质炎,肌筋膜炎,皮神经炎,神经性皮炎,荨麻疹,脊柱骨关节炎,急、慢性腰骶关节劳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三)典型病例
付某,女,35岁,售货员。1983年6月10日初诊。右大腿前外侧皮肤疼痛麻木6年余。患者于1977年3月分娩时难产,产后胎盘滞留,行胎盘剥离术,致出血性休克。经抢救后渐愈。后遗双下肢无力,大腿前外侧皮肤疼痛伴有蚁行感,站立或行走后加重。经服药、理疗等治疗3年后,左下肢症状基本消失,右股外侧麻木疼痛症状加重。查:右下肢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股部肌群肌张力减退,膝腱反射减弱。右股外侧约10cm×20cm范围内皮肤感觉减退,局部皮肤枯燥干涩。脉细涩,舌黯红有瘀斑。辨证:肝血亏虚,瘀血痹阻。诊断:股外侧皮神经炎。治疗:沿股外侧疼痛麻木区,采用多针刺法,循经配穴,隔日针灸1次。期间曾配合维生素B 1、维生素B 12、当归注射液等穴位注射。共治疗54次,右下肢麻木疼痛症状消失。随访一年,疗效巩固。

第四节 管氏初级补泻手法

一、补法
患者呼气时进针;入皮后,缓慢分几度捻进;行针时,着力在针尖,插的手法多,提的手法少;捻针时,拇指向前用力重而急,拇指向后用力轻而缓,针感缓和而感应较小;留针时间短或不留针;患者吸气时出针,出针时快而轻;出针后揉按针孔。
二、泻法
患者吸气时进针;入皮后,进针疾速,很快地插到所需的深度;行针时,提的手法多,插的手法少;捻针时,拇指向后用力重而急,拇指向前用力轻而缓。留针时间长,在留针过程中加强手法捻转行针,力求感应较重和循经感传,患者呼气时出针;出针缓慢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揉针孔。
管氏初级补泻手法,从进针、行针、留针、出针做了由博返约的归纳提炼,内容简明扼要,操作层次清楚,具有易学实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