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1]。
诗书敦宿好[2],林园无俗情[3]。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4]。
叩栧新秋月[5],临流别友生[6]。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7]。
昭昭天宇阔[8],皛皛川上平[9]。
怀役不遑寐[10],中宵尚孤征[11]。
商歌非吾事[12],依依在耦耕[13]。
投冠旋旧墟[14],不为好爵萦[15]。
养真衡茅下[16],庶以善自名[17]。
【注释】
[1] 尘事:世俗之事。冥:暗,不明。
[2] 敦:厚,增益。宿好:旧好,指一向所喜欢的事物。
[3] 俗情:世俗之情。
[4] 西荆:即荆州。
[5] 叩栧:划船。栧(yì):短桨。
[6] 友生:朋友。
[7] 夜景:夜色。湛:清澈。虚明:空明。
[8] 昭昭:明亮的样子。
[9] 皛(jiǎo)皛:明亮。
[10] 怀役:心里牵挂着职事。役:事。不遑:不暇。
[11] 中宵:半夜。
[12] 商歌:商调的歌。商是古代音乐中的五音之一,歌调悲凉。《淮南子》里说,卫人宁戚曾唱商歌向齐桓公自荐,桓公因而重用了他。
[13] 耦耕:两人并肩耕作。这里是用《论语》中长沮、桀溺耦耕避世的故事,表达自己的隐居意愿。
[14] 投冠:抛弃冠冕,指弃官。旋:回。旧墟:旧日所居之地。
[15] 好爵:高官厚禄。萦:牵缠。
[16] 养真:修养、保持人的天性。衡茅:简陋的屋舍。衡:衡门,横木为门。《诗经·陈风·衡门》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17] 庶:庶几。大约,也许。
【串讲】
辛丑岁即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这年,陶渊明仍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中任职。“赴假”是说回家休假,“还江陵”是说假期结束又回荆州任职。“涂口”,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一作“途中”。这首诗即是陶渊明在休假结束后回江陵的途中所作。
诗里说:长期的闲居生活,使自己对世间之事缺乏了解。整天诵读诗书的日子使自己一向的爱好日益加深,林园中的生活也没有复杂的世俗情事。为什么丢下这种日子,远远地跑到家乡西边的荆州去做官,自己似乎也有点想不通。在新秋月上时分挥动船桨,在水边告别了朋友。清凉的秋风在黄昏时吹起,夜色清澈空明。天宇空阔而明亮,川原平旷,四处映着月辉。心中牵挂着职务上的事顾不上睡觉,时至半夜仍在独自赶路。像宁戚那样唱着商调的歌曲自荐,谋求官场上的出路,本来就不是我这样的人的事,让我留恋的还是长沮、桀溺那样的耦耕生活。正因如此,我终将抛弃冠冕回到旧日的居处,不再为高官厚禄的诱惑束缚身心。在简陋的屋舍间保养自己的天性,也许还可以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声名。
【点评】
关于此诗开头提到的“闲居三十载”是否确指,或“三十”为“二十”之误,学者素有不同说法,从诗意的理解看,原不必过于拘泥于此。全诗结构可分三节,从起首到“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为第一节,回顾早年生活、性情,突出自己对世情的无知,已然透露出一种悔意。第二节从“叩栧新秋月”起,至“中宵尚孤征”,写旅途情景。“商歌非吾事”以下,声明自己的志趣,表达终当归隐的决心。诗中关于新秋月上之时川原景色的描写,清旷辽阔,十分优美。
诗中的“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之句,实际上摆出了南辕北辙的两条人生道路。商歌是宁戚击牛角所唱的歌。西汉刘安《淮南子·道应训》说:“宁越欲干齐桓公,困穷无以自达,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商于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越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及至,从者以请。桓公赣之衣冠而见,说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商歌就是生意歌。宁戚由击牛角作商歌,被齐桓公拜为大夫,在齐桓公主称霸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陶渊明拒绝宁戚商歌求进的行为,而向往长沮、桀溺隐逸耦耕的生活方式。《论语·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正表达出他乐于避世,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