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1],委怀在琴书[2]。
被褐欣自得[3],屡空常晏如[4]。
时来苟冥会[5],宛辔憩通衢[6]。
投策命晨装[7],暂与园田疏[8]。
眇眇孤舟逝[9],绵绵归思纡[10]。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11]。
目倦川途异[12],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13],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14],谁谓形迹拘[15]。
聊且凭化迁[16],终返班生庐[17]。
【注释】
[1] 弱龄:少年时。寄事外:寄心人事之外。事:指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社会事务。
[2] 委怀:倾心。
[3] 被褐(pīhè):穿着粗布衣。褐:粗毛布。典出《老子》:“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欣自得:欣然自得。
[4] 屡空:食器常空着,指贫穷。典出《论语·先进篇》:“子曰:回也其庶几乎!屡空。”晏如:安乐的样子。
[5] 时:时机,时运。苟:暂且。冥会:暗合。
[6] 宛辔(pèi):调转马头。宛:曲。辔:马缰。憩(qì):休息。通衢(qú):大道,喻仕途。
[7] 投策:丢下拐杖。命晨装:准备早晨的车马。
[8] 疏:疏远。
[9] 眇眇:遥远的样子。
[10]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纡:萦绕。
[11] 登降:登高下低。
[12] 倦:疲,厌。
[13] 望云惭高鸟:望见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儿便感到惭愧。
[14] 真想: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的愿望。真:指人的自然本性。初:全,始终。襟:胸怀。
[15] 形迹:身体和行迹。拘:束缚。
[16] 聊且:暂且。凭:听凭。化迁:自然的变化。
[17] 终:终将。班生庐:隐士的居所。典出东汉班固《幽通赋》:
“终保已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
【串讲】
这首诗是陶渊明初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途经曲阿时写的作品。曲阿为地名,在今江苏丹阳。诗中大意是:
我自少年时就寄心人事之外,倾心于弹琴读书这样的生活。穿着粗布衣却欣然自得,饭碗常常空着仍旧很快乐。暂且顺随偶然的机会,调转马头走上这仕途。丢下拐杖准备早晨出行的车马,暂时远离了田园村庄。一叶孤舟远远离去,归思绵绵萦绕不绝。我所去的地方难道不算远?爬山涉水也足有千余里。眼里看倦了异地的山川,心中挂念着山泽间的旧居。抬头望见云中飞翔的鸟儿,低头看到水里的游鱼,都会自觉惭愧。一开始就有保持自然本性的愿望,谁想到却受到身体行迹的束缚。姑且听任自然的变化吧,最终我还将回到班固称赞过的那种庐舍。
【点评】
此诗借出仕的契机,思考自己精神指向的暂、苟与常、终等命题。思考的标准在于自己的真性情、真怀抱。诗中采取对比性表达:才上任就开始反思,陶渊明的出仕,真是有违他的天性。一个心寄事外,委怀琴书的人,一个“被褐屡自得,屡空常晏如”的人,如何适应官场那不自由的生活?陶渊明的苦恼是真实的,他对乡土田园的眷恋也是真实的,虽然这里头也可能有某些政治上的难言之隐。人们常常从陶渊明对官场的厌倦里,去寻找他对于具体政治的态度。或许从这些地方,我们还真能有些什么收获。但陶渊明的政治态度和他写这种怀乡诗歌的动机,还是不足以正面解释这些诗歌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对读者来说,真正动人心弦的,是作品所表现的那共通的人性。对家乡的眷恋,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对仕途生活束缚人性一面的嫌恶,对艰苦的行旅生活的厌倦,才使我们读到诸如“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一类的诗句,而让我们深为感动。
这是陶渊明感人至深的乡愁。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使用乡愁一语的,是唐代的杜甫和岑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写岁月催人老,岁暮怀乡,看梅搅动乡愁。边塞诗人岑参三咏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严许二山人》诗云:“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送韦侍御先归京》诗云:“客泪题书落,乡愁对酒宽。”《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诗云:“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诗境各自不同而乡愁如一。今人余光中《乡愁四韵》说:“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诗中从象征中华民族的长江水到腊梅香里母亲的芬芳,都牵动着乡愁的烧痛。席慕容《乡愁》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和陶渊明眇眇绵绵的乡愁,和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所牵动的情思,是古今一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