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全球化现象及其反思
反全球化是伴随全球化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初期规模小、声音弱、力量分散,所以未引起世人的注意。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中矛盾的增多和弊端的日益显露,反全球化力量终于汇聚在一起,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那么,到底是谁在反对全球化呢?反全球化的成分、力量非常复杂,绝非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单一、简单。不同的国家、阶层,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追求,都可能基于自身的特殊利益和视角加入到反全球化的行列。从目前来看,反全球化的成分、力量有以下几种:
其一,一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或受到全球化负面影响与冲击较大的国家。这些国家或是从未在全球化中受益,或是国家利益受到了巨大损害。
其二,发达国家中利益受到损害的阶层、民众,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中的职工。由于全球化导致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所以存在于发达国家的部分资金就会转向劳动力价格低的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达国家中传统工业部门中的职工的就业、福利受到威胁。
其三,发达国家的一些政治家和“中左翼”领导人。他们反对全球化的理由也是发达国家的就业和福利受到全球化的威胁,并由此导致经济发展受阻,社会不稳定加剧。与发展中国家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全球化仅使发展中国家受益,而发达国家则受损。
其四,全球环境保护运动与组织。在环境主义者看来,全球化使资本到处流动,给跨国公司以特权。而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只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全球环境状况则不断恶化。
其五,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持严厉批判的激进主义者。在这些人士看来,当前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甚至就是美国的全球化。因此,必须对全球化的实质进行揭露与批判,对全球化实践给予抵制。
其六,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冷战结束后,全球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在膨胀,其中极端民族主义者更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全球化的批判与摈弃。如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在2002年总统竞选中公开表明,他当选总统后一百天将退出欧盟,要强化法兰西的民族性,反对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化。这种思潮在欧洲颇有市场。一份调查显示,在整个欧洲,自我标榜为“彻底的种族主义者”的为欧洲总人数的9%,另有24%的人认为自己“算得上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其七,理性的社会精英和知识界人士,包括社会活动家,民间组织的领导人和学术界知名人士。实际上,这批人与前文中提到的发达国家的“中左翼”领导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者混杂在一起,甚至与质疑派也很难区分,但毕竟他们在质疑、反对全球化时又有自己的某种特定视角。这些理性的社会精英和知识界人士,强调要超越示威和群众抗议,以知识理性的分析揭示全球化现实的弊端,并寻求具体、可行的替代方案。在这方面,2001年问世的世界社会论坛是当之无愧的代表。这个由民间团体和社会运动参加的世界性会议提出的口号是:“另一种世界是可能的。”而其宪章则明确表示了论坛的宗旨“为那些反对新自由主义,反对资本和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统治世界,并致力于建设一个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地球之间具有富有成果关系的社会民间团体和社会运动提供一个开放的集会地点,使其能够在此进行反思,民主的辩论,提供方案,交流经验,并相互连接有效行动。”[164]
不难发现,目前反全球化的成分、力量非常广泛,即便在全球化中受益的国家,其国内也会存在对全球化不满的社会阶层与集团。所以,简单地说反全球化的主导性力量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并不妥,事情远比此复杂得多。明确这一点,对于全面认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现象显然是有益的。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广泛的反全球化现象呢?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但综合起来看,以下三个原因最有代表性。
其一,全球化导致全球不公正、不平等加剧。首先是全球化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如最贫困人口占世界总收入1960年约为2.3%,而今天则为1.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目前的60多倍。在南北差距加大的同时,各国的贫富也更为悬殊。以美国为例,在肯尼迪时代,一位美国高级经理挣的工资是普通工人的44倍,而今天一名海外经理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326倍。2011年美国发生“占领华尔街运动”,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最富有的5%美国人拥有全国72%的财富。其次,全球化赋予资本与企业主更多的权力,民众的就业、福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面对残酷的市场与资本的竞争,工人不仅被迫降低工资,而且时时受到失业的威胁。经济合作组织核心国家中的失业率经常保持在10%甚至更高。不少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推行更有利于企业主的政策,如降低对企业利润征收的年均税率,削减社会福利。如1982-1997年间,德国社会福利体系削减了130次,对企业利润征收的年均税率从1980年的33.69%下降至1996年的15%。显然,这种政策变化导致普通民众利益受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正是为了抗议全球不公正、不平等的加剧。实现全球正义,保障民众的正当利益,所以才出现全球的反全球化运动,并且把目标锁定于反对资本的全球化,反对公司的全球化。
其二,全球化导致全球环境状况的恶化。全球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自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人类第一次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全球环境状况非但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反而有所恶化。之所以如此,除了各国政府的环境意识与环境政策需要反省外,罪魁祸首是全球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因为跨国公司信奉的是竞争万能、效率至上的原则,眼中只有经济效率与效益,这势必导致急功近利的行为,忽视环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和公司全球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过程。有鉴于此,全球环保人士明确反对新自由主义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其三,全球化导致全球资本主义化、美国化。由于当前的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并且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所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就将这种全球化定性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在新时代的全球扩张,并且第一次实现了全球资本主义,因此给予尖锐的揭露、批判与反对。全球民族主义者,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则从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美国化的角度抵制全球化。在他们看来,当前的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美国主导、控制的全球化,它以美国的利益、价值、模式为标准,其结果就是世界的美国化,而这是绝不能接受的。
反全球化现象引起人们对全球化的反思。显然,无论是理性的批判,还是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反全球化运动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对于克服全球化中的弊端有启示意义。这种启示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如何克服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不平等,使之更“人性化”。全球化固然有其客观性和历史合理性一面,但在人权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时代,如果全球化不能维护人的尊严和生存的基本权利,反而制造新的鸿沟、特权与不平等,那么这样的全球化就难免会夭折。其次,如何有力地监管跨国公司,使其经营活动更注重人类的环境保护,从而防止环境恶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体,跨国公司不仅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而且有自己特殊的行为方式,在资本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载体。只有对跨国公司的特殊利益给予限定,对跨国公司的行为方式给予有效监管,人类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才能得以遏制。最后,如何加强全球治理,推动民众参与全球化。至今为止的全球化更多体现为精英的全球化,全球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社会精英奔波于全球,确定着全球化的议题,推动着全球化的实施。反全球化运动表明,广大的民众和社会力量关心全球化,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介入全球化。全球化的复杂性要求动员全球民众参与全球治理,这本身就有助于克服全球民主赤字,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言而喻,反全球化现象所导致的国际社会对全球化的反思,正是其积极意义所在。换言之,正是由于反全球化运动的警示和推动,使得国际社会更为关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不合理,以及由此导致的国际不和谐,从而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贡献。
但是,反全球化的过火言论和行为也表明,这是一种远未成熟,甚至伴随着非理性行为的运动。比如全盘否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现行的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的作用,将其斥为资本主义的工具;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不容置疑和讨论的绝对主权观;囿于特殊利益和特殊角度的主张与政策,等等。此外,作为一种民间的力量和组织,如何完善自身的建设,使其发挥积极而非破坏性的作用,这些都需要认真思索。最为重要的是,反全球化运动应该明确,它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不应是全球化本身。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盘否定。同样,全球化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也绝不等于拒斥反全球化的启示意义与积极作用。通过反全球化运动而矫正全球化进程中的弊端与不足,使其更健康地发展,以造福于整个人类,这才是正确的认识与选择,也是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理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