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量变革:中国100家优秀上市公司之新兴成长篇
- 何伟主编
- 4228字
- 2020-06-25 22:36:05
华大基因:不只有情怀更有竞争力
尹烨:“沟通是很重要的,要让别人理解你所在的行业的价值。华大基因的市值有几百亿元,但行业的价值是几千亿元甚至更多。要让人相信你所在的行业,才会相信你的企业,和你一起走下去。”
带有华大基因署名文章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Nature、Science的封面被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把整面墙都占满了。数百平方米的大展厅内,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身份的参观者,带着朝圣般的目光,听了现场人员的介绍后,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啧啧的惊叹……
这是位于深圳盐田的华大基因展厅内日常的一幕。从2017年7月以“基因测序第一股”的身份登陆A股创业板,历经19个涨停,市值过千亿元,到如今市值不足300亿元,关于华大基因的各种声音一直存在。但无可争议的是,华大基因是基因测序行业的领先企业,在推动行业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而华大基因CEO尹烨更是在上市时就宣布“华大基因不做市值管理”。面对采访团,他再次表示,华大基因不会仅仅为股价、市值“打工”,而是要为社会和股东创造长期的价值,目标是“减少出生缺陷,加强肿瘤防控,抑制重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实现精准治愈感染,助力精准医学”。
领先奥秘:研发优势+全产业链
华大基因身上有许多亮丽的标签:被称为深圳“企业三宝”,与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齐名;是中国唯一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运营全球第四、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
上市公司华大基因以华大医学为主体,华大医学无疑是华大基因资产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板块。2017年,有“基因测序第一股”之称的华大基因登陆A股创业板之后,股价一骑绝尘,首发之后连续收出19个涨停板,公司市值最高时已突破了千亿元。
如今,华大基因依然是行业的领先企业。华大基因共有四大业务板块:生育健康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药物研发类服务。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对营收的贡献超过50%,也是华大基因业务板块的一大重心。
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生育健康类服务的核心。较之于传统产前检测采用的羊水穿刺的方式,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避免了羊水穿刺,减少了流产风险,也能对胎儿的健康状况进行有效判断,因此受到了广大孕妇的欢迎。
据介绍,截至2018年4月,华大基因已完成超过30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近年来呈快速增长趋势,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大于99%。截至2017年年末,检出了3.8万余例染色体异常胎儿。此外,超过153万名新生儿和孕妇接受了耳聋基因筛查的检测服务,帮助约8万名携带者防聋控哑。
较之于同类型企业,华大基因的优势在于,掌握了测序仪的自主技术之后,获得了成本控制的主动权。早在2010年年初,华大基因就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美国著名科技公司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 2000。这后来成为华大基因的核心竞争力——测序能力的支撑,也成为它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2013年,华大基因完成了对美股上游公司CG的收购。收购CG增强了华大基因在技术研发上的硬件优势,与华大基因本身在测序服务上的优势形成互补,也直接让华大基因在国内同行业再无对手——单个领域会有专门的机构或者公司在做,比如有的做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或是科技服务,而不像华大基因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综合体。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家美国企业和中国的华大基因能制造临床用的测序仪。三家企业的测序仪技术本质上都源于美国,但是华大基因在此基础上对该款测序仪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自主研发了新一代测序仪,在技术上能和国外企业相媲美,价格上更有优势。
此外,华大基因与全国多个地区的相关医疗机构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基因检测等细分业务的快速增长,加上其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形成的技术壁垒以及成本上的优势,华大基因在比拼日益激烈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领域依然保持领先地位。
随着测序服务不断开展,样本不断扩大,大数据的再开发利用也为华大基因提供了新的开拓空间。尹烨举了一个小例子,比如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过程中,本来测的是胎儿的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一个准妈妈的基因中有肿瘤,随着样本的增加,华大基因人员发现,大概5000个孕妇中会发现一例罹患肿瘤,这就可以衍生出一种新的服务。这种从“数据大”到“大数据”的模式,让华大基因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具备了强大的衍生运营能力,让华大基因的“护城河”更深厚。
商业逻辑:行业价值甚于企业价值
除了以华大医学为主体的上市公司的部分,华大基因其实包含很多个单元。而翻开2017年的大事记,华大基因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只是放在了中间的位置,而排名在前面的大事件是:在藏区开展包虫病筛查防治工作,与多家医院开展合作防控传、感染疾病,推出第一款探索互联网模式的基因检测产品——SeqHPV分型基因检测……华大基因对外展示的,更多的其实是科学研究机构的角色。
从当初融资的时候,董事长汪建对投资人的强硬态度,到上市后第一天,汪建就表示“5年内不减持,遗传病不减少不减持”,再到尹烨表示“华大基因不做市值管理”,对采访团直言“不仅仅只为市值‘打工’”,可以看出,华大基因对资本刻意保持一种距离。有人评价它是一家充满理想和情怀的机构。
尹烨坦言,这种对商业、资本的审慎态度引来了很多的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华大基因破坏了“在商言商”的规矩。上市以来,反思与资本打交道的过程,从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尹烨学会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华大基因在商业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平衡。“沟通是很重要的,要让别人理解你所在的行业的价值。华大基因的市值有几百亿元,但行业的价值是几千亿元甚至更多。要让人相信你所在的行业,才会相信你的企业,和你一起走下去。”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其实正是华大基因的商业逻辑所在:企业在参与社会事件中的积极态度,极大地普及了人们对行业的价值认知。大概华大基因早已明白,身处基因这个极具专业性和超前性的行业中,比起社会对单个企业的认同,先普及人们对行业的认同恐怕更加重要。
从创始人汪建到CEO尹烨,以及华大基因的员工,华大基因成为基因行业最勤勉的代言人。华大基因反复强调的行业蓝海,大量的科普,确实起到了效果。如今的基因行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从业者有过华大基因的从业经历,华大基因被称为基因行业的“黄埔军校”。对于这些从华大基因走出去后创业的同行,华大基因称之为“华小”“华创”。汪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孩子”,表示“他们都是华大基因的孩子,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样的生态和这么大的事业,我们觉得多一些人来做更好”。
下一个华大:聚焦肿瘤诊疗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因测序产业经历了无监管、叫停、试点申报、取消申报试点四个阶段,现已经走向规范,进入健康发展的高速轨道。我国拥有200多家高通量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主要集中在疾病预防与早筛、辅助疾病诊断、伴随诊断和大数据服务等领域。
在业内专家看来,对于整个基因产业来讲,它还处于初期阶段,基因检测产业实现商业化的部分仅仅是冰山一角。未来基因测序还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和开发价值。伴随诊断、个性化治疗、指导用药、合成等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基础研究、工程技术、政策等因素还未成熟,尚需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商业化应用。
其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肿瘤基因检测可以有效辅助早期诊断和进一步指导个体化诊疗,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和生存质量,有望成为下一个爆发点。
如何更迅速地普及基因检测,尽快迎接“人人测序”的时代到来,让全中国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基因组,是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社会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度还不高,这也是当前华大基因遇到的最大的障碍之一,华大基因也在继续努力奋斗着。
【采访札记】
“另类”华大基因:左手商业、右手公益
走进“基因行业第一股”华大基因,采访公司CEO尹烨。与笔者接触过的大多数上市公司和公司高管相比,有点说不出的“另类”:公司上下穿着随意放松,一家基因科技公司门口摆放着运动鞋服和轻食饮料售卖,好好的电梯放着不开鼓励走楼梯……受访的尹烨一身运动打扮,交流起来语速极快,据传练过相声贯口。
这种有点“另类”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整个采访过程,直到尹烨在回答关于企业上市最大的感受时说道:“上市一年来学会了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平衡。”这才给这份“另类”找到了一个自认为贴切的注脚:左右互搏。
“左右互搏术”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周伯通的一门武学绝技,精髓在于一心二用,左右手同时使用不同的招数,其威力无比。上市一年的华大基因,至少给笔者的就是这种感觉,一手商业资本,一手社会公益,都做得风生水起。
2017年,头顶“基因行业第一股”的华大基因登陆A股创业板,随后股价一骑绝尘,上市后连续收出19个涨停板,股价历史最高达到261.99元/股,市值最高时已突破了千亿元。对于市场的追捧,华大基因显然不认为是市值管理的功劳——在没有上市之前,尹烨等管理层就明确表态过“华大不做市值管理”。对资本刻意保持一定距离,让华大基因被外界打上了情怀企业的标签。
华大基因倒也不避讳情怀标签,甚至有点标榜。相比于在商业和资本领域的务实,在外人看来,华大基因在社会公益方面甚至显得有点有意而为之的“高调”。2017年华大基因上市,按一般的理解,这个大事件显然排得上当年的一号工程,而在华大基因的时间轴上,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只是放在了中间的位置,排名在前面的是在藏区开展包虫病筛查防治工作,与多家医院开展合作防控传、感染疾病,推出第一款探索互联网模式的基因检测产品——SeqHPV分型基因检测。上市敲钟也玩了一把不一样,公司高管、投资人一个都没上台,董事长汪建更是当场表态“5年内不减持,遗传病不减少不减持”。谈及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未来的愿景时,CEO尹烨的表态更符合一个科研工作者身份——“预测预防肿瘤是华大未来最想做的事情”,简单而纯粹。
事实上,华大基因成立以来,一直热心公益,服务民生。从捐赠30万套非典检测试剂盒到抗击埃博拉病毒,从汶川地震到印度洋海啸,都能看到华大基因的身影。华大基因凭借自己的基因检测技术和热忱之心,践行“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誓言,华大基因的员工甚至不花公司一分钱,自己捐款,先后成立了三支公益基金——华基金、光基金、狂犬病公益基金,覆盖不同领域。
年轻的华大基因就这样做到了左手商业、右手公益的平衡发展。或许,作为一个新兴且带着点神秘色彩的行业领头者,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事件,尽可能普及人们对行业的价值认知,企业自身的价值实现反而更加水到渠成。行业蛋糕做大了,企业自身分得的蛋糕也就大了。正如尹烨所说,最好的商业一定是最大的公益。这话的风格很“尹烨”,也很“华大”。而我想说,这把互搏玩得溜!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