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雏凤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青年学子优秀论文选集·卷一(咏而归国学新秀丛书)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2215字
- 2020-08-30 02:09:26
一、谶纬类文献关于五行之诠释
谶纬类文献关于五行的诠释至今所存不多,笔者现将代表性的材料列如下:
从以上文献可知,谶纬关于五行的诠释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者五行配阴阳。阴阳五行是汉代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的核心观念,而谶纬之滥觞正是发端于今文经学,所以谶纬的整体思想与今文经学关系十分紧密。五行配阴阳,前文所引材料主要是“木者阳精,生于阴,故水者木之母也”,即木配阳,水配阴。因为谶纬材料散佚不全,故目前所列材料未能将五行全部配及阴阳,但是以今文经学观点而论,则是可以基本配全,且与现存谶纬类文献相合,即木配阳、火配阳、土配“和”、金配阴、水配阴。木配阳、水配阴上文已述。火配阳在于“火之为言委随也”“火色赤而光”,一者火配阳为常识,二者谶纬类文献所述“委随”即“毁”之合音(注:参见刘熙撰,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10页。),“赤”“光”皆为亮色、阳气之类,属于“阳”的范围,故火配阳可知。金配阴于上文“金色白而有刚”似乎不能得出相关论断,但是以肺与金相属而论,“肺,金之精,义者能断,西方杀,成万物”(注: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下),437页。)。金配西方,西方主杀,杀为阴气可知。土配“和”之义似乎颇为难解,但因为汉代(主为西汉)按五德终始说为土德,则土于五行中为最大,地位最高,所以为阴阳和合之物,即上文所述“土之和成于四行也”。
二者五行配五色。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黄、金色白、水色黑。这也是汉代今文经学的一般观点,可以说是从直观视觉角度出发,将树木的青色(绿色)、火焰的赤色(红色)、土地的黄色、金属的白色和水流的黑色一一列举,也是汉人观物取象思维模式的展开。(注:汉代五行说(以木火土金水为顺序)除了配五色,还有配四方(东、南、中央、西、北)、四季(春、夏、四时、秋、冬)、五味(酸、苦、甘、辛、咸)、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数(八、七、五、九、六)等。见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4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这些在谶纬中也都应该有所体现,但是能收集到的材料已不多。)
三者以五行相生论及五行关系。上文只有“水者木之母”“水生木也”等两句论及五行关系,但是谶纬类文献五行相生之关系应不只此两句,按传统之言则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注:但谶纬中另有观点认为“土能生木”,不知从何而出。见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七纬》(下),437页。)五行相生,延续不绝。
四者以作用诠释文字。例如“木之为言触也,气动躍也。……木者触也,触地而生”。即树木以接触土地而生,《说文解字》亦然:“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注: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241页上,北京,中华书局,2013。)《释名》也说:“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毕沅疏证曰:“冒有两义:上覆下为冒,下触上亦为冒,此当为下触上之义。”(注:刘熙撰,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9页。)可见谶纬以作用诠释文字,后世的《说文》《释名》也深受其影响,并以为正确之解。其余“火之为言委随也”“土为言吐也,言子成父道,吐也。……土之为言吐也,含吐气精,以生于物。……土主信,任养万物,春夏秋冬毫无所私,信之至也”“水之为言演也,阴化淖濡,流施潜行也”等皆与《说文》《释名》相类似,也可证明谶纬类文献不全是“穿凿附会之语”。唯有“金”字条尚未有谶纬类文献论及作用,但是应该与汉代通识意义相近,即《释名》所述:“金,禁也,气刚毅能禁制物也。”(注:同上书,9页。)
五者望文生义,好用拆字法。例如:“木……其字八推十为木,八者阴,合十者阳数。”“木”为“八”与“十”的组合,是纯从字形角度而论,本不具备诠释证据,但是谶纬派学者将八属阴,十(可能通“一”)属阳相结合,则木变成了阴阳和合的产物,符合汉代思想范畴。“水……其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为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言阴阳交,物以一起也。”水字上文已述,同样为取阴阳和合之义。但是“火……其字人散二者为火”和“土……其立字十加一为土”,此二例则只是将字拆开,未有深入解析,“金”字条则由于散佚,未有拆字表述留存于世。
整体而言,谶纬类文献诠释五行,主要观点同于汉代今文学家,将五行与阴阳相结合,以五行配阴阳、五色、四季等,诠释五行相生关系,以五行作用解释五行,并将五行从字形拆分而论,是对汉代今文学的一种总结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