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雏凤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青年学子优秀论文选集·卷一(咏而归国学新秀丛书)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1372字
- 2020-08-30 02:09:26
一、先秦兵家与法家的思想渊源
战争作为解决矛盾最暴力、最直接的手段,在人类社会各个发展时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征服、血亲复仇,到三代时期王朝更替战争、平叛固统战争,再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和统一战争,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了解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军事思想。先秦兵家的著作可以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的最高水平,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更是将兵家著作单独列出设为兵书略,与包含其他先秦百家的诸子略并举,可见对兵家的重视程度。
军事思想作为整个思想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成熟,与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总体发展演化,有着深刻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注:参见黄朴民:《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11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是先秦时代社会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在倡导自己治世理念的过程中都不乏关于军事战争思想的论述,其中以法家对战争最为重视。兵家与法家虽然都很关注军事思想,但二者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是不一样的:法家把发动战争当作富国强兵、制霸诸侯乃至一统天下的必要手段,法家著作中更多的是从国家全局的宏观角度谈论军事战争;而兵家就纯粹很多,一切以取得胜利为目的,论述更多的是战略战术、治军体制等具体的军事思想。
在先秦兵学之中,属《尉缭子》的法家思想色彩最为浓厚。西汉刘向《别录》甚至提出“缭为商君学”的观点,直接肯定了《尉缭子》传承自法家商鞅一脉。朱墉在《武经七书汇解》中也有这样的评述:“《孙子》之诡谲奥深,穷幽极渺;《吴子》之醇正简要,恕己近情;《司马》之缜密严谨,详核周至;《卫公》之辨析精微,考据典确;《尉缭》之敦本勇实,峻法明刑;《黄石》之机权敏幻,智述渊闳;《太公》之规模阔大,本末兼该。”(注:朱墉:《武经七书汇解》,1~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朱墉认为相较于另外六本兵书,《尉缭子》最大的特点是“敦本勇实,峻法明刑”,而“峻法明刑”正是先秦法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之一。
法家中比较正统纯粹的是秦晋法家一脉,其中的代表就是《商君书》和《韩非子》,而又以《商君书》最能体现法家论兵的精髓。《汉书·刑法志》有言:“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注:《汉书·刑法志》,1085页。);《战国策·齐策五》载:“卫鞅之始与秦王计也,谋约不下席,言于尊俎之间,谋成于堂上,而魏将以禽于齐矣;冲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入于秦矣”(注:刘向:《战国策》,44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荀子·议兵》篇亦赞曰:“秦之卫鞅……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注: 王先谦:《荀子集解》,276页。)。法家学说东渐后衍生出的齐法家一脉在论兵方面则以《管子》最具代表性。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注:《史记·管晏列传》,21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奠定了齐国霸业的基础,《管子》一书虽然是战国中后期稷下学士的合著之作,但其中《兵法》等论兵的篇章内容很能反映齐法家管仲一脉的军事思想。
在战国中后期这个诸子百家学术对峙并兼容的大时代环境中,《尉缭子》广博地吸纳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对秦晋法家和齐法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使之成为法家思想在兵学领域的集成之作。本文就着重从秦晋法家《商君书》和齐法家《管子》的视域,来分析《尉缭子》中的法家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