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雏凤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青年学子优秀论文选集·卷一(咏而归国学新秀丛书)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1061字
- 2020-08-30 02:09:26
从负累之心到逍遥之心
——《庄子》内篇工夫论初探
无论生活在历史的哪一个时期,人类都处于一种群居的社会构成形式,在这种由个体活动而组成宏观集体的社会运行状态下,每一个个体都要面临着处世的问题。社会运行中总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矛盾,投映到人的身形上会产生皮肉之苦,到内心中会有不安之情,这不安在今日的和平年代中往往来源于事业上的不顺、家庭中的压力、情感上的挫折。而在庄子所处的战国中后期,政局的动荡、经济的萧条、家庭的流离、天灾人祸的混乱等因素,使得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很多普通百姓颠沛流离,内心惶恐万分,在不知所措中心乱如麻。有识之士或困惑于百家流派的激辩,或绝望于伦理纲常的沦丧,焦虑而束手无策。以前他们遁入山林,做了草木隐士,但庄子却选择了另一种隐居方式。
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具有最高智慧的理想人格之人也是要扎根于现实的世界,“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命,“不可解于心”;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注: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二中《内篇·人间世第四》,1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本文有关《庄子》原文的引用皆用此版本,以下均只注明篇名和页数。),既然逃不掉,庄子便选择了隐居于世,让艰难生存条件的冲击只停留在对皮肉之躯的击炼,而高明的大智慧则指向了身形的内部——“心”的修养工夫,身形过的是一种生活,而内心要体道而隐独立出来,这样让繁杂社会中各琐事矛盾都无法投映在一颗退隐而至无的心里,个体才得以在至高的境界中超越一切世俗准则而随心所欲。庄子显然是意识到人生的苦难,但他更偏向于对生命出路的关怀,为人们展现一颗宠辱不惊、安之若素的虚静的心。徐复观说:“一部《庄子》,归根结底,皆所以明至人之心。由形上之道,到至人之心,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发展;也是由上向下,由外向内的落实。”(注: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350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这个心需要通融道来得以实现,是世俗中负担累累的心的一种归真。与儒家的积极入世不同,庄子的心退而虚静,为心之本然。退而又退,损之再损,让心返璞归真,站在道的高度上驱散负累成心的雾霾,而观得安身立命的方法和境界,这是庄子对生命的关怀。
由“负累之心”回归到“逍遥之心”的方法,即庄子人生哲学由理论到实践的这一过程,为庄子的工夫论。本文将目光主要集中于《庄子》内七篇之于工夫修养的论述材料,对于外、杂篇中对内篇观点之发展继承亦不予排斥。庄子对于心的修养历程由对人生处境的认知始,进而得以朝向逍遥之境不断修炼,以下试分别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