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般若经》是佛教思想的奠基之作?
《般若经》佛教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般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是指一种佛、菩萨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准则。般若类经典在印度出现较早,大约在印度案达罗王朝中叶(约1世纪中叶),般若类佛经就已问世,龙树时代(2或3世纪)流行的般若类经典有《小品般若》和《大品般若》两种(仅篇幅长短不同,其中心内容还是基本相同的)。最早传入中国的般若经是支娄迦谶在汉桓帝中平年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10卷。
《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性空假有”,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自性,故称为“性空”。但“性空”并非虚无,虚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虚假的现象就称作“假有”。“性空”和“假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获得般若智慧,才能在观察事物时,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能摆脱世俗认识的束缚,把握佛教真谛,达到觉悟的境界。
《般若经》在魏晋南北朝颇为盛行,并与同时期的玄学思想互相影响,互相推波助澜,以致在上层门阀士族阶层中更是风靡一时。《般若经》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后来形成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可见影响之大。唐代玄奘法师曾翻译600卷本《般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