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窗户:~户。蓬~茅椽),见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万事万物,再复杂,也是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的,摸透了这个规律,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看似复杂的事物,背后的模型其实都大同小异。所谓“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其实无非就是说能不能看透复杂事物背后隐藏的这个简单的“模板”。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未必是当下的“聪明人”,而是一些“纯粹人”,所谓纯粹人,其实就是一些内心简单纯朴的人,这种人往往看似老实忠厚,现代人都认为傻,其实他们不傻,正因为内心私欲少,所以才能看透复杂问题背后的简单道理。比如最近知乎上讨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个匿名答案里面说到的的一句话
在他当年走马上任第一天,我妈,我外婆,我爷爷等一干亲戚就这样提醒他:
“你千万、千万不能贪。别人在当地皇亲国戚、树大根深,出了事有人保。而你农村考出去的,什么人都没有。你要犯了错,有什么事肯定第一个拿你树典型。”
这就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以前人们常说什么“山野圣贤”。什么是山野圣贤?这种老农民就是山野圣贤。一辈子没出过山村的老太太,往往能够用很浅白的话,一语道破天机。
而很多聪明人,恰恰都是栽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上的,因为他们大场面、大世面见得多了,往往就容易对这些“简单的大道理”一笑了之,等到出事的时候才追悔莫及。这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越是见多识广的人,越是容易把侥幸当成必然,把必然当成偶然。
弘一法师曾说:“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我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话,都会发出不屑的笑声的。
不笑不足以为道嘛!
道德经某些部分所说的是不是已然过时?
道德经说;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但是,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职场,说了不做,人家就不知,人家也不会猜你在想什么,是不是说道德经这部分所说的已然过时?
肯定是不会过时的,像“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些智术金句有一定阅历见识的人都是能深刻体会并承认的
你的问题在于对于老板/上司要仔细观察,仔细观察,仔细观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发现这个人过于浅薄,没有智术见识,趁早离开他才是关键,不然你总是会抱怨为什么你“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还是不被赏识。
而观察和赏识是双向的,不仅仅上司要仔细体察下属,下属同样要左右衡量揣摩上司。
道德经所谓居善地,就是这个道理。
夏虫不可语冰,愚人不可示智。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里提到孔子比较多而提倡老子却比较少?
楚王有一张宝弓,名叫“繁弱”,有一天他拿着这张弓,带着名叫“忘归”的宝箭,去云梦泽打猎,结果不知道怎么搞的,这张弓居然丢失了,不见了。
这下急坏了楚王左右的人,他们纷纷四下里寻找,这时楚王说:“别找了,丢弓的是楚国人,捡到它的还是楚国人,有什么必要去找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索焉”)
这话传到了孔子的耳朵了,他不禁连声赞叹,说“这话说得太好了,可惜还不够完美,要是去掉‘楚’字就好了”(“去其‘荆’而可矣”)。
这话传到老子的耳朵里,他也不禁连声赞叹,说“这话说得太好了,可惜还不够完美,要是去掉‘人’字就好了”(“去其‘人’而可矣”)
==============我是故事讲完了的分割线===============
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楚王显然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在他看来,楚民族是一个整体,楚人丢了弓,楚人又得到了它,无论是哪个个体,但这张弓依旧保留在楚民族内部,这就够了,所以不用去寻找。
但孔子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说“去楚则可”,也就是把这句话变成“人失之,人得之”,在孔子看来,楚王把人类分割成许多民族,这是不可取的,人就是人,哪怕不是楚人,而是晋人、秦人、齐人、宋人,甚至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得到,都是一样的,这许许多多不同民族的人,其实是没有差别的,这把弓始终是在人类社会中存在。
再看老子,我们可以称老子是一个宇宙主义者,他说“去人则可”,也就是“楚失之,楚得之”。请注意,这里没有了人,而楚也再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代号,失去了人的“楚”,在这里是一种作为自然、或者说是宇宙的符号。在老子看来,这把弓是从自然中来的,现在又回到了自然中去,无论这把弓的下落如何,它始终存在于宇宙当中。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着眼是如此的宏大,以至于他下意识的将“人”忽略。在老子的体系中,“人”虽然还存在,但和草木石头的一样,并没有什么超出的地位,这也就是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孔子不同,他所注目的就是人类社会,是现世。所以马厩失火,他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子路问鬼神,他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教育则是人世之大事,人类文明传承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孔子来说,教育是一生所致力的。
但对老子而言,教育这事情,终究是人类的行为,老子怎么可能会注意到这么渺小的事情?在他看来,这也太low了。
所以,孔子是个教育家,而老子不是。
所以,我们提到教育时总说会说孔子,而不会说老子。
专气致柔的境界,内家拳以柔克刚,确实能如婴儿乎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出自第十章)这是一个反问式,但“专气致柔”确实是一句至理名言,“专气”指的是持之以恒的养丹田之气;“致柔”指的是导致身体柔韧。
我们随师叔学拳时,师叔曾经说过:“练拳要秉承自然,顺应天地,不可与天地斗”,师叔讲起:练拳得法,双手会很柔软,但握力会大增,这是气血充盈的缘故;
孙禄堂先生每次进入房间都会用脚挑开门帘,时间一长门帘就被踢破了,这就是打软不打硬,也属于秉承自然之法。如果每天都去踢石头,那身体就会毁了。
老子说:“天下者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个道理就是说柔能胜刚,柔蕴含着无限的潜力。那么如何使得身体柔韧呢?结论就是“专气致柔”,要使的身体柔韧,就必须养丹田之气。对于养气之道,孙存周先生指出:“尚气者无力”,这就说明要想养气,就要避免拙力,柔练慢练才是唯一途径。
“专气致柔”,通过养气有成,身体确实可以达到婴儿般的柔韧,我曾看过程秉钧师爷的一个视频,那是老人家八十岁时参加怀柔孙氏拳交流会,表演了一个八卦拳中的高难动作“大蟒翻身”,但见老人家在快速走转中突然身体翻转掌从头部拍出,其身法之快,腰部之柔韧,确实如婴儿一般,就是年轻人也绝对做不到这一点。老人家之所以八十岁高龄仍保持了如此柔韧的身体,就是得益于气足功深。
以此可见,老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对养生方面的研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名着《道德经》,不仅仅是一部教导后人遵循天道的传世名着,也是一部养生延年的经典之作。我们研习内家拳术,应该以《道德经》为理论,遵循天道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德经》里那些颠覆“常识”的名句
1、常言道:“君子温润如玉”。老子却说:“不欲琭琭(lù(玉)有光泽的样子)如玉,珞珞(本义形容石头坚硬。常用于璎珞一词,表示一种玉石类的颈部饰品。)如石”(出自第39章)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
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因此道家的高人,修为越高,就越像一个平凡人,是谓“返朴归真”。
2、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却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出自第66章)”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其大,是因为它位置低下,所以能容纳天下溪流来归,故而“大国者下流”。但我们有句俗话却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往下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不求上进的颓废姿态。那么到底是该“下流”,还是该“上进”?
水流低处,再低低不过海底;人行高处,再高高不过山巅。因为它们最终都需要有根基来承载,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水,空中楼阁。山巅仅能容一人,而山谷可容万人。一个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高,其容纳能力就越有限。大地承载万物,圣人承载万民,所以它们都必须要“下流”。
3、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老子却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出自第45章)”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多跑多跳多运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在老子看来,最重要的却是保持清静。他不但认为“静胜躁”,“静为躁君”,更认为“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才足以成为天下的根本。
所谓“户枢不蠹(蠹,读dù,是会意字,“蠹“是“螙“的异体字。䖵(kūn)表示虫子,橐(tuó)虫子蛀食树木,形成树心“结石“,造字本意虫子在树心蛀食,垃圾形成“结石“,阻碍树木生长。泛指指蛀蚀器),流水不腐”,每天转动的门轴,连虫子都不愿意在里面安家;每天流动的水,里面连细菌都生长不出来。种在马路旁边的小树往往难以存活,因为来往车辆扰动太多。唯有清静,方能畜民,方能止争,方能养生,方能成为天下的根本。
4、常言道:“狭路相逢勇者胜”。老子却说:“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出自第69章)”
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方能取得胜利。但老子却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轻易前进,而总像是在主动退让,不敢主动去进攻,而总像是在被动防守。双方相抗而避无可避的时候,那么“哀者胜矣”。
哀者,就像是被逼上了绝路一样,兵法上讲“围三阙一”,正是不想把对方逼上绝路,变成哀兵。因为勇者,不一定是哀者,但哀者,一定是勇者。所以与其把人鼓舞得心情亢奋激昂去战斗,远不如让人心情悲愤沉痛上战场。之所以悲愤沉痛,是因为心中有“慈”,有自己想要守卫保护不被侵害的东西。“慈,故能勇”,“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5、常言道:“敢为天下先。”老子却说:“不敢为天下先(出自第67章)”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原意是指不敢站在天下人的前面号令天下,不敢用个人的主观意愿去替代天下人的想法,不敢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去损害天下人的利益。不过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敢为天下先”,却是指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出头。意义虽已发生改变,但这种行为仍然是道家所忌讳的。
对于一件完全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的事情,无所畏惧而挺身犯险,这就是“敢”,就像我们只说你敢不敢跳楼,而不说你敢不敢走路一样。敢,是要用生命作代价的。“不敢”,是不赌,是面对未知情况下的小心谨慎,是不轻易以身犯险。所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6、常言道:“人定胜天。”老子却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出自第32章)”
我们常说“人定胜天”,意思是人力定能战胜上天,改造大自然,让它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发展。然而老子却说道“独立不改”,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天下任何木器,都来源于没有加工过的木料;任何人,都成长自婴儿。这本源的木料和婴儿,就是“朴”,它是万器之祖,源始于上天,并不臣服于人的意志。就像天真淳朴不能人为培养,而只能保护不丢失;自然而然不能人为创造,而只能保证不破坏;不丢失不破坏,这就是无为。所以面对上天,老子的做法是“无为”,而不是“人定胜天”。
7、常言道:“锲(锲,中国汉字,读作:qiè。该字的主要意思是用刀子刻)而不舍,金石可镂。”老子却说:“天道无亲,恒予善人(出自第79章)”
我们常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雕刻:~花。~刻。~空。~骨铭心(喻感激或牢记不忘))”,意思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但老子却说“天道无亲,恒予善人”,什么是善人,就是善于用对的方法去做事的人。如果方法错了,怕是再如何的锲而不舍,也终究会遭受失败。
俗话说“先有付出,才有收获”,然而付出也是有讲究的。大地沉稳厚实,德行宽广,所以能承载万物,向它付出,就会有收获;雨后积水浅薄见底,朝不保夕,就连蚊子都不愿意在里面产卵,因为不可能有收获。大道深不可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生养天下万物的母亲,所以向它付出必有收获;而如果向浅见薄知之说,朝生暮死之辈,身死骨枯之人付出,(皓,拼音hào。属通用字。皓本意是指太阳出来时天地光明的样子。在诸多颜色中,白色最为明亮,因此引申为白。老人的头发、胡须都是白色的,故又特指须发皆白的老人)皓首穷经也只能是一场空。
8、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子却说:“不出户,知天下(第47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已经是我们的一个共识了,但老子推崇的却是“不出户,知天下”。“不出户,知天下”——不要脱离自己的根本,走出自己赖以生存的门户,而去向外追求那些复杂的经验见识,(恪,读作kè。汉字基本字义是恭敬,谨慎:如:恪遵,恪守,恪慎)恪守住天下万物的本源即能知晓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要被外物复杂的声色变化迷惑而去追逐表象,把握住天下万物的内在规律方能明知天道。
而一些经验丰富,经历广博的闯荡江湖之辈,不过是多了一些经验之谈,添了几分口舌之便罢了,算不得真正有智慧。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为他们的初始方向就错了。
9、常言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老子却说:“曲则全(出自第22章)”
宁为玉碎,品质何其高洁!但庄子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却饿死在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埋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采纳,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被鱼鳖吃掉。介子推被晋文公背弃了,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抱着桥柱子而淹死。这以上的六个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猪以及拿着瓢到处乞讨的乞丐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
老子说“曲则全”,只有懂得向“曲”中求,才能保全自身,同时顺利解决问题,而不是张口就“宁为玉碎”,这样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老子并不推崇不知变通的正面对抗,而是主张避开障碍,另寻途径,也就是“曲”。这样哪怕看似绕了远路,也比直奔目标要更快达到目的。
10、常言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老子却说:“报怨以德(出自第63章)”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觉得不怎么样,直言道:“以德报怨,那拿什么来回报别人的德呢?用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现在谁还能做到以德报怨呢?不以怨报德就已经不错了。所以以德报怨,也渐渐被人看作是软弱和犯贱的象征。
但老子说的“报怨以德”,这个“报”却并不是回报的意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具备德的行为,本身就不是以求回报为目的的。所以这个“报”,是“持”的意思,修持。真正的修持,与对象无关,并不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改变自己持守的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行事,对于明道的人,和不明道的人,我都同样以符合于道(“善”)的行为去对待他们。这样才能把道施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得到“道”。同样,对于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待之;对于不诚信的人,我仍然待之以诚信,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都得到“信”。“报怨以德”,对于心怀怨恨的人,和心地良善的人,我都同样待之以德,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都得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