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章:湖滨晴雨悟清史,淡妆浓抹水如天

湖滨晴雨位于西湖和城市的接壤之地,不但可以一览西湖的三面云山,更是品鉴阴晴雨雾的好地方。西湖风景最宜慢慢细品,尤其是多雨时节,漫步湖滨,但见烟雨蒙蒙,水天一色,西子湖如美人风鬟雾鬓,若隐若现,有一种特别迷人的“朦胧美”。有时即使一日之内,晴雨不定,由湖滨远眺“黑云翻墨未遮山”,再观“湖边多少游观客,半在断桥烟雨中”,“望湖楼下水如天”,回望“一湖新雨后,万树欲烟时”,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韵味,让人倾倒。

由晴及雨,由雨看晴,在湖滨领略晴雨西湖,最是壮观,也最耐回味。湖滨地区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主要是民国以后的民居、旅馆、店铺、小别墅等类型。这一带的风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保持,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小庭院、小巷、小天井、灰色的两坡顶、骑楼、灰砖墙、檐口、石库门、木门窗等建筑元素都会再现在新湖滨的各个角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骑楼的建筑形式,要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顺治七年,杭州在西城墙修筑满洲驻防营城——旗下营,成为城中之城,内驻八旗军及其家属,共有5座城门、7座水门。这曾是清代杭州区域布局变化最大的事件。辛亥革命后,旗下营与杭州城墙、城门一起陆续被拆。查阅此地,可翻阅1892年的杭州地图,此底本完整地反映了清末杭州的街巷、府衙、水系等。那时的杭州面积只有今天杭州主城区的1/9。那时的西湖东面,有一块当时叫“旗下营”的区域是当时的市中心。“旗下营”北至今天的庆春路,南抵定安路,西面以西湖为界,东界则在浣纱路与中山路之间。

旗人最初在杭州扮演的角色无疑是征服者,他们于1645年到达杭州并从出降的明朝官员手中接收了这个城市。1648年,清廷决定在杭州设立旗营,因其为“江海重地,不可无重兵驻防,以资弹压”。自那时起杭州旗营就是清帝国中规模较大的驻防之一,其驻防将军手下一直有3000多将士。在清代最初几十年中,杭州旗营的兵力对清朝征服东南沿海地区起过重要作用。他们在打击明遗民的抗清活动,镇压三藩叛乱,以及收复台湾等战役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他们在为巩固清王朝作贡献的同时也对杭州百姓大为滋扰。驻防营的设立造成了杭州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改变。清廷下令旗人圈占城内百姓的住宅为驻防营,驻防官员于是选择了城内自钱塘门至涌金门这个居民十分稠密的城区作为营址。故在《康熙仁和县志》载:“此方之民,扶老携幼,担囊负签,或播迁郭外,或转徙他乡,而所圈之屋,垂二十年输粮纳税如故。”

除了历史上的这段“旗下营”,往前走可见“六公园”,六公园周遭确实繁华,有博大的购书中心,舒心的茶楼,辉煌的宾馆,宏伟的商业楼,时尚的服饰城,不过最让人沁心的还是西湖的美丽风景。沿六公园走进西湖一带,最近的可以看到断桥。六公园附近的景色确实优美,绿荫葱葱,百花争艳,西湖水碧波荡漾,煞是漂亮。走在湖岸,感受着自然美,流连忘返。

在湖滨晴雨一带,还可见风波亭。风波亭原是南宋时杭州大理寺狱中的亭名,在这里宋高宗赵构听信奸相秦桧谗言,诬陷岳飞谋反,一代名将岳飞及其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风波亭内被杀害。岳飞被害前,在风波亭中写下8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金陀续编》载:“岳飞有一女孝娥。孝娥自幼聪颖,通书史知大义。父先死于冤狱,他恸哭欲绝。含愤叩阙上书,被逻卒所阻,怨恨之下,抱着父亲生前留给她的银瓶投井。明正德十四年,按察使梁材筑亭覆之,榜曰“孝娥井”,俗称孝女井。后亭废井湮”。原井圈外壁有清同治年刻的“孝娥赴义处”五字,上覆孝女亭,内置清碑刻二方。

在杭州,步步生景,步步有史,怪不得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十三世纪的元初到过杭州时曾说过——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