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章:梦中的声音刻下烙印,用心的名义牢记君音

教授没有讲的几个姓氏,让人很是好奇,女孩回到家后,在网络上搜索了许多,映入眼帘的是——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索绰罗氏谱书》记载,其氏族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带。然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却又记载为:索绰络氏,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辉发及各地方。辽东地区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清初史料多有记载:松果托,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国初来归。以闲散白身身份随军入关。至山东,梯攻临清城,率先登城,授骑都尉。定鼎燕京时,从征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马步兵二十万众,叙功加一云骑尉,三遇恩诏加至一等轻车都尉。此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数世。根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他们随海西女真人的数次迁徙,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国初来归并人建州女真的具体时间应是1607年,努尔哈赤统一扈伦四部收复辉发部时归来的。他们氏族在迁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呕罕河卫、肥河卫、兀者卫等地,是于明代中期定居在辉发河流域的。并在这一时期以地为氏,冠称索绰罗氏的。据《满族宗谱研究》一书考证,索绰罗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辉发河流域以前,其先世为HLJ尼玛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卫、呕罕河卫的女真人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与尼玛察氏同宗。尼玛察在女真语中是尼玛哈的转音。尼玛哈在金代属于女真尼庞古部,其姓氏为尼忙古氏,金代译汉字姓为鱼。应当指出的是,远在金代的尼忙古汉译为鱼,今日的满语尼玛哈nimaha,汉译也为鱼,语意上没有变化。结合上述,索绰罗氏族的姓氏演变,由金代起,先后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玛哈氏、益得里氏、索绰罗氏,而最后以多音节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汉字姓沿用至今。

“你在看什么?早点睡吧。”

“好”

梦中有人进入,梦海中有人轻声细语着,这声音很是熟悉。

“琅琊王氏出自姬姓,最早的开族始祖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司马王子成父,王子成父是周桓王的第二个儿子,因避“子克之乱”而投奔齐国,齐桓公时期,因管仲举荐而被任命为齐国大司马,齐桓公死后,王子成父的后代,继续担任齐国的将领,于是定居在了齐国,并世代以王为氏,此为琅琊王氏之始。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琅琊王氏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代,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时人称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皆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LY”。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博士、谏议大夫王吉始家皋虞,后徒LY都乡南仁里,成为于史可考的琅琊郡LY王氏家族的始祖。再经过古代诸多文献记载,于是琅琊王氏一致被认为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这一说法在今天所能见到的记载中,大约以东汉人王符所撰的《潜夫论·志氏姓》为最早,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扬光大,隋唐以后成为共识。综合来看早期的相关文献、世系、墓志、佛经、诗文等记载,尤其是《潜夫论·志氏姓》,东晋孙绰《丞相王导碑》、南朝齐《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铭》、梁陶弘景《真诰·延象篇》、陈徐陵《晋陵太守王劢德行碑》、北魏《王绍墓志》及《王诵墓志》,《文选》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引《琅琊王氏录》,唐李翰《凤阁王侍郎传论赞并序》、林宝《元和姓纂》、李白《感遇》、李珏《琅琊王府君(衮)墓志铭》,北宋邵思《姓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对太子晋和琅琊王氏的关系作了大致相同的记载,也是今天许多人自称是太子晋后代的基本依据。你记牢了么?”

没有人回答,静默无声。

梦中的人自言自语道:哎,算了,就知道你这脑子不好使,我不在的时光里,你可怎么办,真让我担心,想把你带在身边。你说呢,你要好好的,可好?答应我……答应我……答应我……

梦中的声音不停地回荡着回荡着,好像要深深击醒温暖女孩。

“傻瓜,我继续和你说历史吧,琅琊王氏作为汉唐时期名门望族,肇端于西汉,发展与曹魏西晋,鼎盛于东晋,延续至唐末五代。近七百年的时间里,在政治舞台及书法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可谓是将相之家,书法名门。王吉、王骏父子二人,世名清廉,布衣疏食,刚正直谏,颇有政声,王吉官至博士谏议大夫,其子官至御史大夫。王吉少好学明经,治经术,既精且博,在经学史上也有相当高的地位。关于其经术之“博”,苏绍兴先生有论云:“吉能五经兼通,睽诸当时风气,并不多见。武帝时夏侯始昌亦能通五经,《汉书》所载似亦仅二人。岂其时汉儒治学最重要专家故耶?”关于王吉经术之“精”,并未因其通《五经》而疏诞,而是有其精深的专家之学。王吉能为驺氏《春秋》,通梁丘贺之《易》,当在家族内授,特别是传承《韩诗》,史载甚明。《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赵子,河内人也。事燕韩生,授同郡蔡谊。……谊授同郡食子公与王吉。吉为昌邑王中尉,自有传。……吉授淄川长孙顺。顺为博士,丰部刺史。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王吉传《韩诗》,成一家之学,其地位不言自明。至于王吉以《论语》教授,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汉书》卷三○《艺术志》叙述《论语》学术史云:“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王阳就是王吉,他能成为传授《齐论语》之名家,影响颇大。因此,王吉不仅开创了琅琊王氏经术传统,对于其家学影响深远,而且在汉代经学史上也有突出的地位。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王吉为官十分清廉,班固在《汉书》中对王吉评价甚高,史书说他辞官回乡时只带着自己的行装,毫无积蓄。回乡后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王吉与贡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后来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成语。诶……你听明白了,和你说我的祖宗呢……认真点嘛,还是老样子,以前给你讲理科题,你也是听得稀里糊涂的,我想也就只有我受得了你了吧,其实你这样挺可爱的……傻瓜……等我……我会来看你……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