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章:大江滚滚浪淘尽,历史之中留清明

大江滚滚浪淘尽,历史之中留清明。历史中,有些人,虽在僻地,但却被后人尊敬,这些古人们在海南亦留下美丽的足迹。

被流放海南的谪吏遣臣中,历代以来无已计数,其中宋代的苏东坡怕是名气最大的了。这位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绝唱的大文豪,是携带幼子苏过来到海南岛的,当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他面对困境,眼望山海奇观,感悟到“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快从忧郁苦闷中解脱出来。苏东坡“躬耕自处”的同时,为生活计,对当地山川动植物进行研究,对日常食品和用品也有不少发明创造。他除了配方酿制“天门冬酒”外,还有“真一酒”,他以山芋为材料制作的“玉糁羹”色香味俱佳。另外,他还制作过椰子冠、松墨等。今天尚在市场上流行的东坡豆、东坡药、东坡帽等,可以说是苏东坡的“专利”啦。然而,苏东坡对海南最大的贡献在于文化传播。《琼台记事录》有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讲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苏东坡在流放海南的三年中,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开辟儋州学府,在海南当时连书籍也不易看到的情况下,自编经义,自讲诗书,培养出一大批文化才子。宋代行科举制度,从其开国到苏东坡来海南岛前一百多年,偌大一个海南岛竟无一人登科及第,苏东坡到来后大力施教结束了这一空白历史。海南人民对苏东坡这位文化传播者怀有深厚感情,在他被流放的居地ZZ市中和镇,至今尚存有当年的街巷、碑坊、庙祠等建筑,以东坡命名的企业、茶坊、店铺及产品随处可见。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在他贬谪儋州和遇赦返经海口时的寓居客房,先是于南宋时题刻了“东坡读书处”,后由元代开设了“东坡书院”,再由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苏公祠”,数百年来几经修葺,至今保存得完好如初。

而唐宋五公谪居,位于HK市东南郊,又称海南第一楼,是海南最著名的古迹。它是于清康熙45年时为纪念唐、宋两朝被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而建造的。主建筑为一座木质结构、朱柱巨梁、檐角飞翘的二层楼,辅之观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等建筑群体。李德裕在唐文宗和唐武宗年代,两次出任宰相,曾统军击退回纥的侵扰,镇压了藩镇的反叛,勒令26万僧尼还俗,为国家安定立过大功。唐宣宗即位后,听信宦官谗言,将他一贬潮州,再贬南海,三年后贫病交加中忧愤而死。李纲是宋末抗金的主战派著名人物,不仅全力支持宗泽、岳飞等人的抗金壮举,还亲自带兵征战,宋高宗时曾出任宰相,不过在宰相的任上只呆了短短75天,便被投降派诬为“国贼”,先贬至澶州,继而贬往海南,不过他在渡海登岸后仅住了六天便遇赦北归,为五公在海南岛所呆时间最短者。赵鼎和李光都是宋室南渡后被贬的,赵鼎在绍兴年间曾两次出任宰相,李光曾任副相,都因痛恨秦桧等奸臣的弄权卖国,而遭其陷害。李光在海南的崖城住了十年后才得旨北归。赵鼎则是在海南的崖城居住三年后,为抗争南宋朝廷的腐败,绝食身亡。赵鼎临终前曾自书墓石,其铭文中有这样两句话“身骑箕尾归天去,气作山河壮本朝”,表达一代贤臣的赤胆忠心。胡铨为宋高宗时的枢密院编修官,曾冒死上书请斩秦桧等投降派,结果被秦桧等斥为狂妄凶悖,一贬再贬,在海南过了20年谪官生活,直至秦桧死后才得北归,为五公中在海南生活最久者。巧的是,胡铨在海南的住所正是他所景仰的赵鼎居住过的住宅。为此,胡铨曾亲笔题词“盛德堂”。五位名臣的高风亮节为当地民众所仰慕,他们在被流放之地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为了纪念他们,当地民众除建有这座五公祠外,还保存有许多五位名臣的遗像。

古代那些贬逐到这里来的谪吏遣臣、文人墨客,但见山遮海阻,前路已尽,无不产生置身于天地之尽头的感觉。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在岸边一巨石上题刻下“天涯”二字,后有一文人触景生情,在其旁边的一块巨石上又刻下“海角”二字,“天涯海角”由此题名。距这两块题刻巨石不远处,便是共和国1980年发行的贰元面额人民币背面图案中的“南天一柱”石刻。它的作者是位在海南为官十余载、政德清廉、黎民拥戴的老先生,名叫范云梯。他在出任崖州知州时,正值列强疯狂瓜分中国之际,他期望着自己管辖下的海南岛能够成为一根支撑祖国河山的擎天玉柱,于是便在“天涯”、“海角”附近的一块巨石上,题刻下“南天一柱”四个箩筐口般大的字。两任知州和一位文人的题刻借石明志,为三亚海湾平添无限光彩。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题刻不但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一处人文景观,也为当地留下了一笔可观的物质财富。

海南风光胜,这份胜,不仅在于美丽的风景,更在于历史中那些遇险遇困却从不放弃自己放弃周遭的古人们。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就不怕路漫漫,这就是“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