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青州新政

袁熙令荀湛写了一封奏章,郭图、王修、陈琳守卫青州有功,是大汉忠义之士,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当加封郭图为廷尉、王修为大司农、陈琳为太史令。

汉献帝已经收到袁熙大破鲜卑柯比能的战报,并无请求赏赐,反而是向朝廷推荐了郭图、王修、陈琳三位河北名士为大汉效力,当众夸奖袁熙为大汉忠臣,一心为国。

司马懿自然明白袁熙的心思,出列为袁熙说话道:“皇上,袁刺史精忠报国,战功赫赫,足以封侯拜相,何不加封燕侯?”

汉献帝欢喜道:“仲达言之有理,荀太傅替朕拟旨,袁熙平定鲜卑、乌丸有功,加封燕侯。郭图、王修、陈琳三人有功社稷,加封郭图为廷尉、王修为大司农、陈琳为太史令。”

待袁熙收得圣旨,汉献帝不仅答应了郭图、王修、陈琳三人的官职,还给自己封侯,猜想是司马懿的杰作,众人还是恭喜袁熙封侯。

袁熙命田丰召见炳原和管宁,恭敬道:“两位先生大才,袁熙不敢怠慢,如今青州治下盗贼横行,我想请两位先生陪我一起前去宣传汉学礼仪,感化青州百姓,不知两位先生意下如何?”

炳原和管宁答应道:“我二人才疏学浅,承蒙袁刺史看重,自当遵命,宣传汉学礼仪。”

自古山东出好汉,可惜被人捷足先登了,如太史慈、于禁、李典、藏霸、孙观,除了太史慈,其他都在曹操麾下,而现在的青州武将汪昭、岑璧、彭安难堪大任。

袁熙为了对付泰山贼寇,除了炳原、管宁,还召来张燕、李大目、郭大贤、孙礼、郭淮,令高顺的陷阵营将士带着数车的金银珠宝一同前往平原。

青州众将听闻袁熙前来,早已经安排好了人马迎接,平原百姓也有不少想要一睹河北大都督的风采,悄悄躲在城门后偷看的。

任谁也没有想到袁熙会拉着这么多金银财宝,别说平原百姓,就是青州众将也是羡慕幽州的富有。袁熙见众人不解,在城门口开始了自己豪言壮志地演讲:“各位乡亲父老,我是河北大都督袁熙,兼任幽州刺史,今天不是来炫富的,我带着这么几车的金银珠宝前来,是想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富有的生活。当然,我不是直接将这几车金银珠宝分给你们,你们要想富有,还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我只能给你们机会,希望你们好好把握!”

在城门口的平原百姓无不鼓掌欢迎袁熙,袁熙也在众人的拥护下,前往平原刺史府。自从袁谭死后,袁谭妻儿也被袁绍接回了冀州,只有紧急军情时,众人才会齐聚刺史府。

袁熙命炳原宣读圣旨,恭喜郭图、王修、陈琳守护青州有功,受封九卿之位,这消息十分意外,虽然洛阳百废待兴,不过能位居九卿,也算光耀门楣,三人谢过皇恩,改日启程前往洛阳效力。

首先是任命辛评为青州别驾,任命辛毗为青州长史,两人主管青州政事。任命张燕为青州主将,李大目,郭大贤、孙礼、郭淮为副将,率领青州大军驻扎在青徐边境,对抗泰山贼寇。

接着是青州各郡郡守,袁熙任命邴原为齐郡郡守,管宁为济南郡守,汪昭为北海郡守,岑璧为东莱郡守,彭安为城阳郡守,管统继续担任乐安郡守。

辛评和辛毗没想到袁熙如此信任,将青州政事交由自己两兄弟管理,自是感激袁熙。除了平原郡,其他各郡都有安排,辛评以为人手不足,向袁熙推荐道:“大都督,即墨县令武安国虽然只有一条手臂,不过见识不凡,可以担任平原相。”

袁熙并不知道武安国的事情,当时青州战报十分简单,只说泰山贼寇来犯,青州军经过一番激战,大获全胜,俘虏数千泰山贼寇,请示袁熙如何处理,并没有具体过程,更别说武安国如何守城,如何建议。

听了辛评的介绍,看来武安国还是有点谋略的,只是运气不好,一出场就碰上了吕布,能与吕布交手十几回合,只丢一条手臂,其实也算准一流的武将了。袁熙将武安国分配在张燕麾下,共同对抗泰山贼寇。

袁熙重新安排好青州众人的职务,接下来就要开始推行青州新政。袁熙以平原为示范,命辛评和辛毗将自己带来的金银财宝用于兴修水利,兴建酒楼,招募员工,给平原百姓发财的机会。

青州田地肥沃,可惜因为战乱,多被荒废,袁熙为了招收流民,开荒农田,开出三年免费耕种政策,只要在青州耕种五年之上,就可以获得一块耕种土地。

颁发招贤令,只要有一技之长者,可前往青州刺史府应聘,一时之间,刺史府门口人满为患,无不渴望得到袁熙的赏识,可惜真正有才能的并没有多少。不过这个招贤令也并毫无效果,至少有不少外地百姓进入青州,想要谋取生活。

为了吸引世家大族将产业迁移至青州,还减轻了青州的赋税,原本十抽三,降低为十抽二。鼓励世家大族与官府合作,出钱出力共同建设酒楼,开发铁矿,生产军需,互利互惠,世家大族可以从中获利,官府也可以解决钱粮不足的问题。

青州军虽然只有三万余人,不过装备实在太差,难怪连泰山贼寇也打不赢,于是重新建造多处兵器工厂,将旧兵器回炉重新锻造。青州百姓参军可不像幽州百姓那么积极,不是为了混口饭吃,就是被迫服兵役。

在三国时代,军中是很少有发赏钱的惯例,多以军粮结算,强大的诸侯发得军饷多点,唯有幽州军,袁熙是按照一个月按例发放军饷,可以按军粮发放,也可以按赏钱发放。幽州支付得起,青州目前没有办法了,不过袁熙还是稍微提高了军粮发放。

一连串的新政,单单凭借辛评和辛毗忙不过来,两人更是担心袁熙这么一系列的改革,以青州的财力,坚持不了多久。

袁熙自然看出了两人的担忧,自信道:“钱财方面我会想办法的,你们尽管放手去干,多招有识之士帮忙,我们的政策也能早日推行。”

辛毗想了良久之后,没有隐瞒道:“大都督,自从新政推行以来,我们兄弟也是尽心竭力。只是世家大族似乎对新政不是很感兴趣,态度冷淡,而有识之士多在这些世家大族,自然少了人响应。”

这类情况之前在幽州就很少出现,说明辛家兄弟的宣传能力还不够,没有让这些世家大族看到甜头。看来还得自己亲自出手,袁熙道:“你们将这些大族交给我吧,我去多半给点面子。”

辛评以为袁熙怪自己办事不利,只好将前因后果告诉袁熙,因为之前袁谭领兵平定青州时,缺少了军粮,问世家大族借了不少,后来官渡之战,又欠了不少,根本无力偿还,以至于世家大族比较抵制与官府合作。

原来是有前科,袁熙财大气粗,又是自己大哥欠下的,自然要替他还掉,询问辛评才知居然欠了三十万石军粮,这可够十万大军一年的了,估计青州是还不起了,只能拿自己从幽州运来的财物中取出一部分,当做偿还债务。

主要是欠了清河崔家和平原毛家的,袁熙命辛毗指路,让高顺命人带着财物前往清河崔家。崔家是清河第一大族,其中崔琰和崔林两兄弟更是见识不凡。崔琰仪表堂堂,文武双全,刚正不阿,官至曹魏尚书,崔林大器成晚,改革新政,备受爱戴,位居三公,官至曹魏司空。

当袁熙来到崔府门口,崔府上下见官兵前来,大惊失色,青州刺史袁谭多次向自己借粮,至今未还,还曾经抓捕过自己的老爷崔琰,如今又来,虽然不知何事,准没好事。

袁熙可不是来闹事,更多的是来赔罪的,命辛毗先去通知崔家的人,自己则在外面等候。有了袁熙的吩咐,这次辛毗说话较为客气:“大将军次子,河北大都督袁熙公子前来崔府商量要事,还请崔家老爷准备迎接下大都督。”

崔琰因为袁谭之事,见袁熙前来,迎接装病,只有崔林前去。崔林见袁熙面向斯文,不似恶徒,只是抬了两个大箱子,不知道何意,来不及细想,上前恭敬行礼道:“不知大都督前来,崔林有失远迎,还请大都督恕罪!“

袁熙十分客气地将其扶起,笑道:”崔二爷不必如此,我袁熙不是无理之人,这次前来主要是替我兄长偿还之前借来的粮食。“

真是意外之喜,崔家为北方有名大族,三十万石粮食还是出得起的,就当送给袁谭了,没想到袁谭死后,他的弟弟还会帮他偿还。崔林不敢相信,以为是袁熙在试探自己,顺便找借口,敲诈崔家,急忙道:”大都督,太客气了,那些粮食都是我崔家自愿贡献给袁刺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