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逻辑分析,想象助力

三个不能再现的天才牛顿[18]、爱因斯坦[19]和费恩曼[1]对待“逻辑与想象”均情有独钟,但却有不同的诠释。

牛顿曾提出他著名的声明:“我不作假说”,他的意思是他不像当时的一些哲学家与科学家那样,习以为常地沉溺于推想之中。他的引力理论乃是建立在观察证据的基础之上,但是这种证据并非仅仅通过逻辑过程就能导出一个普遍性理论。

爱因斯坦信奉的是“建立在与经验相一致的直觉基础之上”,即除了从与经验的一致性导向科学理论这样一个最初的论断以外,还存在着一个进一步的限制,那就是,理论的预言必须得到后续观察验证。

费恩曼(图3-1)以卓越的辩证眼光认为:大自然整体的每一片段或部分,始终只是对完整的真理的逼近。事实上,我们知道的每件事物都只是某种近似。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至今还不知道所有的定律,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些东西,正是为了以后再放弃它,或者,更恰当地说,再改正它。自然定律是近似的,我们先发现“错”的定律,然后再发现“对”的定律。

图3-1 费恩曼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总结起来,一方面科学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却又要通过与经验事实进行批.判.性.比较,来对那种想象力的自由奔放加以控制,这两者之间时常存在张.力.。不管一个命题多么漂亮,它必须在逻辑上正确,才能被所有人接受;或者,要用符合逻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物理学需要所有可以利用的逻辑工具,当然要考虑思维的经济性,解决或者发展有关自然本质的东西,并尽可能多地得出一些结论。

什么是逻辑?逻辑是研究推理的学科,通俗地说,逻辑可以说是思想的计算。推理的理论和方法本身,是逻辑之术。逻辑学的价值不限于其术。逻辑体现分析理性,这是科学精神的基础。批判性思维不限于逻辑思维,但其核心部分是逻辑思维。这方面的能力,就是逻辑思维素养。

汉语中“逻辑”一词,是从英语的“logic”音译过来的,有“规律”“法则”等意思。中国古代称逻辑这门学问为“名”或“辨”。当我们在语言中使用“逻辑”这个词时,通常有以下四种含义:①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②人们思维的规则;③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④逻辑学,即关于推理和论证的学问。大多数的时候,人们处于自由自在的思维状态,但是好的推理可以引出真理,坏的推理则会给出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