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抢粮计划

李三搀扶着老太太,一直把她送到家门口才返身回到码头。此时,那个蛮横无理的年轻人已经走了,李三心中纳闷儿:这个穿皮靴子的年轻人为啥这么大的派儿呢?难道这个人就是妻子跟他提起过的那个粮仓老板?带着一脑门子的问号,他拦住一个夹着粮食口袋走过来的老者,那老者看看前后左右没人,这才跟他道出这个人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个欺负老太太的年轻人,乃是这码头上粮仓主人朱老爷家的三公子,而且是个武举。

算起来,这朱老爷虽然娶了两房太太,但子女并不多。大太太生了一个儿子,三岁半出天花死了,从此再没生育。二太太娶进门以后连着生了两个儿子,一家子视如掌上明珠。但那俩小子并不争气,二儿子虽然身体瘦弱,但脑袋瓜子极其聪明,从小识文断字,可稍一懂事儿就开始寻花问柳不往正道儿上走了。老三身体倒是挺棒,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整个儿一愣头青。这朱老爷为了让自己这俩儿子都能出人头地,谋个一官半职。就花重金求他那在宫中当大太监的叔叔出面帮忙,花银子找替考,兄弟俩这才一个中了文举,一个中了武举。

那一年,有个法国人在上仓镇南面的杨津庄建了一座教堂,本来就好吃懒做,又自命不凡的文举人朱老二,很快就跟教堂里面的法国传教士打得火热。为了使自己更接近于洋人,也就是说更像洋人,朱老二剪了辫子,穿着洋装,出来进去拄一根文明棍儿,俨然一个出口转内销的洋人。这朱老二靠着聪明的头脑,又有个举人的头衔,在朝廷中谋了个税官的职务。并仰仗着洋人的势力,在上仓镇集市上欺行霸市,抢男霸女,独霸一方,人称‘假洋鬼子’。他兄弟朱老三虽然有点二马颠憨,但仗着会点儿武功,又考中了武举,更是有恃无恐。朱老爷见他有一把子蛮力气,加之花拳绣腿也能走两趟,就让他在码头上帮着自己看管粮仓,出库入库,装船卸船。为了扩大势力,朱老爷还以给儿子办武馆为名,找了一帮社会上的流氓混混当打手,专门欺负那些胆小怕事的漕运粮商,倒卖粮食的小贩以及到他们粮库买粮食的善良百姓。因为这朱老三常爱穿一双土不土洋不洋的大皮靴子,为此人送外号‘朱三靴子’。

这朱家父子以他们的阴毒和霸道成了上仓镇上的一大祸害,人们每每提起这父子三人无不嗤之以鼻,见了面能躲就躲,可越是这样那父子三人越是变本加厉欺负人,把四邻八村的善良百姓和那些安分守己的漕运粮商都他们恨之入骨,可因为他家有后台撑腰,又都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

那天早晨,朱三靴子被李三推了个四仰八叉以后,心里非常地不服气,但他又没法发泄。于是,就把所有的火儿都撒在了买粮食的老百姓身上。平时大斗进小斗出不说,还故意往粮食里面掺沙子,而且粮价一涨再涨。没过几天,大米就从三文钱一升涨到了十文钱一升,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可是,在这灾荒之年,当地粮食颗粒无收,还必须从他们手里买。

那天,梁英到朱老爷家仓库去买米,排了半天队,好不容易买到了半斗米,用手一划拉,米里面都是沙子。梁英气不过,当场就跟朱三靴子嚷了起来。朱三靴子见有人不服,骂骂咧咧走过来,夺过米袋子就倒回斗里,瞪着眼珠子说:“我卖的就是这玩意儿,你爱买不买,看谁挨饿。”

梁英一听,肺都快气炸了,举起巴掌就要掴他,但当时就被人劝下了。他看了看后面长长的买粮队伍,知道许多人家都在等米下锅,也就忍下了,没跟那朱三靴子一般见识。但回到家里,他是越想越生气,越想越窝火。这黑心的老朱家就想榨干老百姓的血,昧着良心做买卖。老百姓辛苦一年没收成,买点粮食度饥荒他还要屡屡盘剥,甚至连干净点儿的粮食都吃不上,这还有点天理么?梁英实在想不通,就去找好哥们儿李三和郭连发去倾诉。李三遂把那天早晨在码头上亲眼看到的,朱三靴子欺负捡粮食老太太的事儿,也说了出来。

梁英听后气得一拍桌子:“妈拉个巴子的,这种人我看不给他点厉害瞧瞧,他永远都不知道自个儿姓啥!”

郭连发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我看现在是他们爷几个老少混蛋遭报应的时候了。”

李三想了想说:“我看这事儿光靠咱哥几个不行,必须发动群众,俗话说:法不责众。人心齐泰山移,眼下这爷儿几个的所作所为已经激起民愤了,咱们趁这机会把大家伙儿都发动起来,一起跟他们斗,让老百姓受益,让恶人现世报才是目的。”

三个人凑在一块儿,认认真真地商量了一个对付朱家父子的办法,于是,一个聚众哄抢粮仓的计划悄然开始实施了。

为慎重起见,李三他们走家串户暗中联络了四邻八村二百来名青壮年小伙子,准备在上仓镇大集那天进行抢粮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