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欢愉恨更短,寂寞嫌夜长。
快乐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李三回家乡程家庄成家立业已是三年有余。这期间,他白天种地,晚上和农闲的时候就到田盘山跟随大师叔石敢当精习武功,广交武林朋友。
冬天,地里没有活计,他就到空旷的田野里练习使用洋枪。没有人教他,全凭自己摸索,用心琢磨。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没用多长时间,李三竟然掌握了一套独特的打枪方法。因为是自学成才,他打枪的方法更是堪称一绝。他把枪管上的准星磨掉,为的是拔枪的时候不会因为准星与衣服缠绕而影响掏枪的速度。也是因为枪上没了准星,他打枪从来都不瞄准,而是用中指扣动扳机,食指顺着枪筒的方向指定目标。这种打法,开始时不是挺好把握,但他凭着从小就练习打飞镖的基本功,扎实苦练,很快就练出了指哪打哪的好枪法。看准目标,只消用眼一瞄就开枪,可以说百发百中。
有一次,他到沧州看望谢干爹。正好谢干爹的客栈里住了四个外国传教士。
这四个洋人,三个英国人一个德国人,个个都挎着洋枪。李三见他们都挎着枪,很想跟他们比试比试,一来检验一下自己的枪法,主要还是想跟他们切磋切磋,毕竟人家对这玩意儿使得比咱熟。谢干爹也是特别想看看干儿子的枪法到底练到了啥程度,想都没想就把李三的意思跟那四个洋人说了,没想到他们立刻就爽快地同意了。
其实,这四个洋人也有洋人的想法。在沧州这个地方,中国的武术功夫让他们望而生畏,根本就不敢较量。特别是谢干爹非常自豪地跟他们介绍,自己这个干儿子就是少年时期就曾经智斗直隶总督李鸿章,从戒备森严的总督府内宅盗走官印的大侠燕子李三以后,更是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几个洋人心里非常清楚,若论武功他们几个那是弯扁担吹火筒一窍不通,但要轮到使唤洋枪,他们自我感觉李三武功再高轻功再好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因为,那洋枪毕竟是他们国家造的,再中国还没有比他们洋人玩得好的。所以,听谢干爹一说李三要跟他们比试枪法,四个人立刻都来了精神儿。
其中那个自称枪法一流的德国传教士耸耸肩,用生硬的中国话调侃道:“中国功夫,我们自认不行,可这射击么,哼哼,李三他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给他上一课还是可以的。”
被他们几个这么一说,谢干爹心里也没了底,遂拿眼瞟瞟李三。李三冲他一笑,点点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谢干爹这才带着李三并叫上几个助阵的小伙计跟着那几个洋人去了打靶场。
比赛开始了,因为,李三提前就非常谦虚的跟他们说,打靶比赛主要是想跟他们学习学习枪法,切磋一下打枪技术。所以,到靶场以后四个洋人首先登场,一人占一个靶位。‘砰砰砰’每人打了五枪,打完之后,报环数的小伙计屁颠儿屁颠儿跑过去,举着靶子开始报数:“40环、45环、50环、47环。”报完数,几个洋人用嘴轻轻吹了吹枪管,看着李三,相视一笑。尤其是那个打出50环的德国人,放肆地哈哈大笑着看着李三,用生硬的中国话说:“燕子李三,过来吧,这回可就看你的了。”
那三个英国人也跟着起哄,叽里咕噜用英语调侃着,李三听不懂英语,但从那几个人轻蔑的表情上,他可以看出来那几个人对他的枪法很不以为然,甚至老大的瞧不起他。
李三看了他们一眼,同样报以淡淡的微笑。只见他镇定自若一脸轻松地站到靶位上,撩开衣襟从腰间拔出德式手枪,那个离他最近的德国人一看到他那把没有准星的枪,立刻笑得前仰后合,叽里咕噜用手比划着跟那几个同伴说着洋话。
那几个人一看李三的枪,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李三听不懂他们说的是啥,为啥那么大笑不止。但从他们那蔑视的眼神里立刻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他没有笑,也没有自卑,气定神闲举枪射击。依旧是中指扣动扳机,食指顺着枪管瞄准,‘砰砰砰’五发子弹打出去。打完,微微一笑,也学着那几个洋人的样子用嘴吹了一下枪管,重新把枪掖进腰间。
看靶子的小伙计走过去,晃晃悠悠走过去,拿起靶子张大嘴巴,竟然半天都没出声儿。那个德国人见此,挺同情地冲李三一笑,接着用不太顺畅的中国话大声说:“都打飞了吧?”
那个看靶子的小伙计仍然没说话,直接把靶子扛过来,高高地举着让那几个洋人看:只见那靶子上白色的靶心已经打成一个透明的窟窿,五发子弹全部从那里穿过!
“哇——,太准了!”
几个洋人相继一呆,各自揉揉眼睛,全然不信地凑近靶子,待看得真切后,尖叫着一齐跑向李三,把他抱起来高高抛起。然后,纷纷翘起大拇指,连称:“OK!OK!燕子李三,你才是真正的神枪手!”
自此,洋教士对中国人的枪法再也不敢小瞧,燕子李三在沧州和天津一带更加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