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画技法详解:草虫禽鸟篇
- 勾秋晗
- 592字
- 2025-02-17 18:32:39
第二节 蟋蟀 善鸣好斗,身轻巧藏
落笔若无意,淡淡几枝横。
入夜闲开卷,疑闻络纬声。
——[清] 杨晋
秋虫一以鸣,白露净而冷。
谁念怀珠人,清灯伴孤影。
——[清] 华喦
一、认识蟋蟀
蟋蟀,亦称促织、蛐蛐。其身体粗壮,呈黑色或褐色,以善鸣好斗而著称。
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斗蟋蟀始于唐代,而蟋蟀进入中国诗歌的经典,则比斗蟋蟀更为久远。蟋蟀在神话及迷信中有重要作用,人们认为蟋蟀等于好运和智慧,伤害蟋蟀便带来不幸。
二、蟋蟀的画法
1.重墨侧锋画头,注意头部的透视变化。
2.重墨画背,与头部要笔断意连。
3.重墨勾嘴,因形体小,笔墨略干些,易于掌握。
4.淡墨蘸浓墨,干笔画翅,由实到虚。
5.用小笔“写”出六足,行笔要注意线条的粗细变化,既要饱满,又要有筋骨。
6.淡墨画腹和尾。
7.用小笔调重墨画须,画须是草虫生动与否的关键,一定要画出柔中劲挺的灵活和刚健。
8.雄性蟋蟀是两根尾刺,雌性为三根,中间一根略长。
三、创作参考
四、名画赏析
——齐白石《蟋蟀》
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作品既有工笔画的,也有以写意手法画的。即使是写意画草虫,他依然细致有加,精细之处,形简神具,神采奕奕。他的这类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就是因为既能“尽精微”,更能“致广大”。越是小的,他画得越是精细,而配景的植物往往大笔写意画之。
正如这件作品,这只豆大的蟋蟀画得非常细致,而占大面积的植物则不求形式,粗笔大叶,水墨淋漓。齐白石署名“杏子坞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