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透视学:文学理论体系新探
- 张炯
- 26678字
- 2021-04-02 11:21:58
第一章 文学本质透视(上)
关于文学的本质,是个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由于人类文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因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地发展和丰富,现象纷纭,种类繁多,文学观念也古今多有演变,东西方和国内外都有不同的见解,因而对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也存在与时俱进的必要。从系统的角度透视,文学的本质应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第一节 文学本质与反本质主义
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反本质主义的合理性与误区——本质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事物的系统本质及其多层次多侧面
人们面对世界总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天上的云彩、飞鸟,地上的树木、房子,街道的行人、车辆,案头的一本书、一叠稿纸,等等。这些现象多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是平面的,乃至于表现为碎片。它们的本质是什么,确实难以一眼看出来。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事物的本质并不存在,也难以认识。这种观点被称为反本质主义。它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讨论文学的本质,自然不能绕开反本质主义的理论主张。如果事物的本质根本不存在,也无法认识,我们还可能探讨文学的本质吗?!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包括文学的本质,涉及人们到底依据什么样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哲学,本质指的是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特点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两者相互依存。本质与现象的区别在于:现象是个别的表现,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内涵;现象多变而易逝,本质则相对稳定;现象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现象的内部,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体悟。比如云彩,它的外观自然是变幻不定的。人们经过研究,才知道云彩的本质是含有一定湿度的气体组成。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天空温度和风向的影响,而或聚或散,或厚或薄,其形状才变幻不定。可见,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它决定现象,并通过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则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据于本质。如列宁所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在客观事物中,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者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所以依据这样的哲学原理去探讨文学的本质,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最先进的哲学,是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最科学的概括。
【反本质主义的合理性与误区】反本质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现象都纷纭复杂,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因此很难断定它的本质是什么。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合理性,事物确实没有万古不变的本质。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毛泽东所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他还说:“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这个道理,我们联系生活现象中的例子,就容易明白。上面说的云彩与飞鸟,虽然两者都在天空,云彩由于本质是含有一定湿度的气体,一旦湿度消失,云彩就会化为乌有。如果湿度很大,一旦天空温度下降,云彩又会转化为雨点或雪花或冰雹。云彩的转化,正体现它作为气体的内在矛盾。而飞鸟的本质和构成要素则跟云彩完全不同,它是具有矫捷身姿和强劲翅膀的生命体,飞行是它的生命表现,它不会像云彩那样因气候变化而消失。只有生命体死亡,它才会从天空掉下来。又比如桌子和椅子就各有其本质,由于构成要素和结构的差异,其功能便不同。在一定环境中,桌子是用来摆物品的,而且书桌与饭桌或茶几,功能还不一样,桌子一般不能当有靠背的椅子坐;而椅子是供人坐的,尽管靠背椅与凳子也有差别,椅子也一般不能当桌子来用。总之,它们各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同理,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不但与哲学不一样,它跟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也不一样。
事实上,一切事物都客观地存在于与他事物的密切联系中,存在于自身的矛盾对立中,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它总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也即它具有区别于他者的可认识的本质。事物的本质确实存在历史地变化和发展的一面,把本质看成死的固定不变的,确实不符合辩证法。但如果我们由此而完全否定世上的任何事物所以区别于他者,就在于它在一定条件下仍有某种比较稳定的本质特征,那样,我们就会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误区。唯本质论固然应该批评,但不承认事物的本质的反本质论,也是应该反对的。因为它的观点同样不完全科学,不符合事物的实际。
【本质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事物本质之所以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因为它反映着客观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这道理适用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所谓世界,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将其划分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世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运动”这一范畴,可以概括一切事物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从最简单的位移到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变化,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复杂的活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运动而存在;同样,运动也不能脱离万事万物而存在。在这意义上,“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第一,不同事物的运动形式及其构成要素是有差别的。比如宇宙中银河系的运动跟人类头脑中意识的运动就不会一样。第二,事物也总有相对静止状态,即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它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生变化,从而使自身具有一定的质的稳定性。万事万物之具有一定的本质,跟其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都分不开。比方说,太阳在宇宙中也不可能万古存在,终有一天它的能源燃尽,它就不再发出光和热而走向毁灭。从而不能再叫太阳了。因为它的本质已经产生变化。但在这之前,当它仍然发出光和热的相对稳定的时间里,太阳之为太阳的本质就不同于月亮。人们就不能否定它存在与月亮不同的相对稳定的本质。反本质主义的错误就在于只看到事物总处于运动变化的纷纭复杂状态,而否定事物运动形式的特性和它的发展阶段性及其相对本质的存在。
【事物的系统本质及其多层次多侧面】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应当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本身”,“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精髓。它说明人们不仅要从事物的运动中去考察它的本质,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必须从事物本身内部层面的构成和它与别的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去加以系统的分析与综合,这样,才能不断深化我们对事物本质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也如是。
如上述,马克思主义就包含有对于事物的系统认识的思想。现代系统论以现代科学形式为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念提供了补充和发展。钱学森认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中介理论。系统论学者贝塔朗非认为系统论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辩证法。其基本观念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大系统下有子系统。每个系统因组成要素与结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功能。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稳定性和历时性等特点。其整体性表现为,对于外来作用,系统能作为一个统一体做出反应,而不管这种外来作用直接作用于系统的哪一个部分;同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其有序性则表现为,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每一系统都由若干作为要素的子系统所组成,而子系统又由一定数量的要素作为分系统组成。在这种层次等级式的结构中,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特定的位置,形成一定的顺序和规则。利用系统论原理来考察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结构与功能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有利于揭示事物的多层次的本质与规律。因而,对于文学是什么的思考,我以为也理应借鉴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去探讨和把握文学的系统本质。
第二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人类意识是个大系统——意识与文学的产生——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多年来,有人一直否定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他们力图消解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鼓吹“文学就是文学”,“文学应当回归本位”。这种理论观点到底对不对,有多少科学性?我们有必要从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说起。
【人类意识是个大系统】人类的意识是相对存在而言的。它作为人类头脑的产物乃是存在的反映。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虽然认为“反映”一词不能充分说明人类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不能更好地揭示主体在认识过程的能动性及其先在的思维结构的基础,但他也不能否认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性。人类意识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分蘖,形成了许多方面的意识,如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宗教意识、美学意识、科技意识、艺术意识、哲学意识等等。从而使人类意识构成一个大系统,其下又分蘖出许多分支系统,如艺术意识就发展出美术意识、音乐意识、舞蹈意识、文学意识等。而文学意识又可以细分为诗歌意识、小说意识、戏剧意识、散文意识。为了弄清文学与人类意识系统的关系,我们就必须先弄清人类意识的由来。
【意识与文学的产生】对文学本质的揭示,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它是人类精神意识的产品。作为人类诸多精神产品中独特的一种,文学跟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并受到意识特点的制约。
意识是人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也是人脑潜能发展和发挥的主观表现。
意识的产生有着漫长的过程。众多生物有没有意识,尚不得而知。但猴子、猩猩和海豚具有初步的意识已为实验所证明。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是意识发展的质的变化。意识是人脑作为高度发达的物质结构的产物。由于人是社会的动物,也是离开社会便难以存在的动物。人的意识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类的意识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存在的形式。它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过程中被发明和发展。人类群体在劳动和繁殖自身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互相交流,这是语言发明的前提。语言使人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并使人的思想能够互相交流。恩格斯精辟地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它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人脑是意识存在的器官和“加工厂”。意识的“原材料”只能来源于客观世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不但反映存在,也会反作用于存在。这种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从根本上区别于认为意识是神受或先验存在的唯心主义的意识论。我以为,意识就其内容是知、情、意的统一体。“知”指认识,是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情”指情感、情绪,是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态度等,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心理状态。“意”指意志,是意识指向某种目的的主观追求,包括信念、毅力、愿望等,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直接表现。
意识又可划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对象意识是指向客观事物的意识,它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自我意识则是指向意识者自身的认知。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他具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因为具有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才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的动物。
人类的意识作为高度发达的物质结构——头脑的产物,比其他动物要复杂丰富得多。20世纪西方许多学者对人类意识有不同方面的深入探讨。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人的意识又可分为潜意识和意识、显意识。他认为,人的意识像一个浮在海面的冰山,我们能够自觉到的是意识或显意识,但更多的部分却淹没在海面之下,那是我们难以自觉到的,但又对意识施加着各种影响。他把这部分称为潜意识,出自人的本能。他还进而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总处于潜意识中,自我和超我则进入意识、显意识。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人的人格心理状态。其中,本我,储藏着潜意识的驱力和冲动,它是先天获得的,与性本能、自卫本能有关。它遵循“享乐原则”。自我,则控制监督本我,代表理智,它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后天学来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习得的习俗风尚,其功能是监察自我,它遵循“道德原则”。在他看来,文学创作的驱动力就是性本能冲动,而创作过程便类乎白日做梦。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和阿德勒对弗洛伊德学说核心的泛性欲主义有过非议。荣格将人的心理分为主观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认为文艺主要是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符号和象征。阿德勒则认为“里比多”有一种“向上意志”,表现为虚荣心、荣誉感、进取精神等。他指出耳聋的贝多芬还创作了不朽的乐曲,以音乐来对抗耳聋造成的无声世界,它超越了性的本能。美国新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则认为,弗洛伊德的研究限于以精神病人为对象,因此,不能代表正常人的精神状态。他以正常人和杰出人物为对象,揭示人的心理有多个层次的需要,即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以五种基本需要来构成自己的人的动机理论。从某一方面说,上述学说对意识的心理结构做出新的探索。但这些探索都有待更多实验的证明,即使揭示了人脑产生意识的复杂心理机制,也未能推翻人的意识根本上是反映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原理。
至于把文艺创作视为“白日做梦”,或“集体无意识的符号和象征”,也许只能说明部分创作现象,而不能说明全部创作现象。实际上,人类头脑具备认知能力和想象力、幻想力,包括以此为基础所激发的抽象、概括、联想、比拟等能力。人类凭借这种能力对外部世界的感性映象进行加工、改造、抽象,形成艺术意象或概念、判断和推理,意识也就由此而产生、而发展。这就为文学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人类意识的积累和逐渐系统化与分化,便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系)。
“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指“关于观念的科学”。之后,“意识形态”在多种含义上被使用,主要指意识的系统化。人类意识控制自己的实践活动,并体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实践反过来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意识,使之系统化,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
古代人类面对的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世界”。但人为了生存,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从而又必须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去加以认识和改造,把相当一部分自然界变成“人化世界”。所谓“自在世界”,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界和虽然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所谓“人化世界”,则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所认识所改造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实践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它是人的能动性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人类意识的积累与系统化,与人类社会实践中语言的发明和发展分不开。
人是实践的主体,而对象世界是实践的客体。人必须通过一定中介从事自己的实践活动。实践中介可划分为物质工具和语言符号两种。两者都是人的创造。前者如原始的石斧、石刀。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在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劳动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作为自己肢体的延伸的各种工具,从石器到铜器、铁器、电器都是;而语言符号也像物质性工具一样,与人们活动的历史水平相适应。最初,语言比较简单,只以肢体和口头形式或某些图形符号的形式存在。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语言也越来越丰富和复杂。文字的出现,更是语言符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能够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传播和交流。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及其中介的分化与发展,特别是语言的发展,人类的意识便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系统化,形成各种意识形态。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自在世界”经历着不断被人化的过程。人既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制造出许多物质产品,也能制造出许多精神产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物质产品的生产者与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后来便分开了。物质产品具有物质形态,如房子、桌子,机器,车辆等。而精神产品则往往表现为通过符号标示的虚拟形态,当然它也可以通过书籍记载下来。如科学原理的发现,文学艺术的创造等。毛泽东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从内容上看,人类的实践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后者又可分为科学实践与艺术实践。人们从不同的社会实践中获取不同的意识积累。体现科学实践的意识形态旨在阐明知识,指导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宇宙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心理学、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学等都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探讨的是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依靠对这些方面的规律的认识去改造自然界。而社会科学方面的精神产品如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则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及其规律。哲学则是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人们也能够依据这些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去改造人类社会。体现艺术实践的意识形态则旨在使人们从中获得美感的愉悦。艺术实践又分化出文学、美术、音乐、舞蹈、雕塑等许多门类系统,它们作为人化自然的精神产品,虽然某种程度上也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却含蕴更多人类的主观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客观世界的果实,其主要功能并不旨在认识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本质,而主要为了满足人类审美愉悦的需要。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而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精神世界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反映。精神世界能够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也能够认识和改造精神世界自身。这就是人类的意识反映存在,又能改变存在的辩证原理。精神产品中有的不但反映物质世界,还反映精神世界,体现出双重反映。如果说物质世界可以称为“世界一”,精神世界可以称为“世界二”,那么,双重反映的精神产品就可以称为“世界三”。文学在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中是相当奇特的一种。它不是自然科学,但它从审美的视角也描写自然界,它不是社会科学,但它却描写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思想、情感、性格和行为,还包括反映人的一定哲学观、政治观、道德观和宗教信仰、审美趣味等。它跟音乐、美术、舞蹈、雕塑等艺术具有可见可听的直观形象不同,它的形象性是用语言传播或者落实在文字表达上,具有很强的符号性,是通过符号而诉诸人们的想象与幻想。因此,文学可称为地地道道的“世界三”。
可见,人类在自己的历史实践发展中不但创造了性质与功能都不同的各种意识形态,而且使文学成为艺术意识形态系统中相当独特的一种意识形态。那种批评文学意识形态化的言论,其根本的错误正在于不了解人类的意识在其历史发展中早就意识形态化了。反对文学艺术意识形态化的理论主张,其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如上所述,人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人的头脑的精神产品,不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归根结底也都是某种存在的反映,并以不同的形态(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自然科学作为意识形态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又有区别,与文学艺术更有区别。前者以可以验证的客观自然规律为研究对象,比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数学等,它们的表述较少受研究者社会立场和政治、道德、宗教、哲学观点等的影响(其中的假设又另当别论)。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文学艺术虽然也是客观世界的某种反映,却一般都不能不受到反映者特定时代的一定社会立场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观点的制约,而且会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或先或后产生相应的变化。因而,人们称之为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指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表现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系统,又具有多种门类的子系统,如政治法律思想指对社会管控机制进行理论概括的意识形态。其中,政治思想指关于政治制度、政治权力、集团利益等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指关于法律规范和法治思想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政治法律思想既是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又对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具有很大影响。道德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准则的总和。宗教指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的意识形态,起源于远古人们对各种无法控制的自然力和无法理解的神秘现象的敬畏和无力感、无奈感。艺术指用形象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人生情感和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包含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哲学则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总体性把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高概括,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而哲学观点也往往体现有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人类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但反映形式不同,与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有差别。各种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相互补充与渗透,又相互交叉与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制约,构成社会意识文化的整体,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支配人们的行动。
文学艺术之所以被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因为:第一,文学表现的内容尽管非常广泛,却主要以人为表现中心。而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社会的人,其思想、情感、性格、行为总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第二,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也是生活于一定社会的人,其思想、情感、性格、行为也同样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都受到他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实践的限制,也受到他的特定社会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艺观的制约。正由于文学表现的主客体两方面的原因,文学作为人所创造的意识形态,它必然也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它不但反映一定社会的历史生活、包括经济基础,还表现一定社会的人们的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美学等观点和倾向。比如,我国古代《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反映了古代人比较自由的恋爱观和相应的生活情景,与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和生活就不一样。而一部《红楼梦》反映的内容更十分复杂,它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贵族家庭的生活和当时社会的种种情况,而且表现了作家自己和所写人物的种种观念,表现了封建时代儒道释三家的人生哲学、政治倾向、道德崇尚和宗教信仰等。因而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社会烙印是十分鲜明的。
【文学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学是不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演变是受社会的经济基础制约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三层意思:一是每个社会都有由生产关系(即财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二是经济基础上耸立着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三是社会的经济生活变了,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会或早或迟随之而变。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也会随之或快或慢而变。
那么,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什么关系呢?自然,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上层建筑的性质。比如语言作为人类意识的符号和载体,它也是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却不具有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性质。虽然它也有变化和发展。它并不随着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产生根本变化。但多数的社会意识形态却属于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上层建筑。有的学者曾认为,上层建筑只是指政治的和法律的架构,不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文学即使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也不是上层建筑。但是,马克思还有一段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试问,如果连情感、幻想和思想都被马克思看成上层建筑,那么表现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支配下的情感、思想和幻想的文学艺术被马克思视为上层建筑,岂不是理所当然吗?事实上,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历史演变,根本上是因为社会生活产生变化的缘故。这一点,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就有所认识。他在《文心雕龙·时运篇》就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意即时代变了,社会生活变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会跟着变。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则进一步阐明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本上又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随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会或早或迟产生变化,包括文学在内。奴隶社会的文学往往为奴隶制辩护,当然也有表示抗议而为封建社会的到来开道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既有为它歌颂的文学作品,也有揭露其剥削和压迫而呼唤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学作品。
这说明,社会意识形态不是被动的,不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实际上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以为这是不言而喻的。”恩格斯曾说明,这种作用和反作用都非常复杂,政治和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比较直接,而哲学、宗教等“悬浮于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则更为复杂和曲折。普列汉诺夫把文学也列为“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而且认为由于它不但反映经济基础,还反映社会风尚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哲学等,文学就离经济基础更远,它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和反作用的关系更曲折。它要通过读者的接受和欣赏,作用于读者的审美感受,使他们认知社会的真实,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去推动社会的改造来实现。如毛泽东所指出,文艺能够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毛泽东还说文艺能够“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这从《国际歌》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从《义勇军进行曲》对我国民族民主革命和现代爱国主义形成的影响,都可得到证明。但《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都是通过读者受到鼓舞而见诸行动,才能产生伟大作用于政治,并通过人们的政治思想立场和行动这个中介,才能最终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基础。
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往往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利益和愿望,它能够起着瓦解旧的生产关系并促进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作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像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狮子吼》以及当时的革命文化团体——南社成员所创作的许多革命文学作品,对早年推翻封建王朝,实现辛亥革命就起过很好的促进作用。后期像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为推翻封建地主的土地占有制提供革命舆论的准备,也都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美国作家斯托夫人以19世纪美国南方黑奴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深刻揭露了南方农奴制度的罪恶,坚定了美国政府和民众废除这种落后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决心。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童年》、《海燕之歌》等作品促进了俄国的革命变革。这些也都说明文学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当然,文学由于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非常广阔和多样,有的文学作品如某些情歌或山水诗、游记等,因为思想倾向不明显,离社会经济基础更远,也看不出对经济基础有什么反作用。但这不应该影响我们对文学整体上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认识。
总之,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它跟许多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属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变了,文学跟其他受经济基础制约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一样,也会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
或许有人会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虽然会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它并不会像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那样随着相应的经济基础的消亡而消亡,这又为什么呢?
是的,这就要说到文学与其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了。因为,文学还是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它的特质使它区别于其他的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愉悦性
历史上关于美与美感的不同见解——文学审美愉悦性的构成要素——文学审美愉悦性的构成规律
美是文学与音乐、绘画、戏剧、雕塑、舞蹈、书法、影视、杂技等艺术种类共同具有的特征。艺术的美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创造物,既是现实生活的美的反映,又可能高于现实生活的美。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艺术正因自身的美的特征使它能够满足不同世代人们的广泛审美需求,从而也使它能够不随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消亡而消亡。
文学作品之所以获得人们的广泛阅读与欣赏,具有本质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创造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文学的寿命与艺术美的创造分不开。如何认识和创造艺术美,如何认识文学审美愉悦性的构成要素和构成规律,对历代广大的文学创作者和欣赏者都十分重要。
【历史上关于美与美感的不同见解】何者谓美?这是美学一直探讨的复杂问题。无论现实世界的美,还是文学艺术创造的美,美的事物一般都能通过人们的感官而引起美感愉悦,即审美的快感。关于美的产生和由来,历代中外学者有过多种的论述。有美的客观论和主观论,或主客观统一论。还有美的价值论、和谐论、形式论等等。在西方,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和谐。他的门徒波里克勒特在《论法规》中说:“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赫拉克利特也赞成和谐说,但他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同时他主张艺术模仿自然,指出:“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赫拉克利特把矛盾冲突的辩证观点引进了文艺美学之中,认为美与丑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绝对的美与丑。而苏格拉底认为:“美和善是一个东西,就是有用和有益。”“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
这是最早把美与有用的价值相联系的观点。客观唯心论者柏拉图却论证客观存在的“理式”才是一切美的事物的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主张艺术模仿现实并给人以快感说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人就应该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的特殊面貌,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善。”
古罗马郎加纳斯的《论崇高》对崇高的美做了论述,并提出刚性美与柔性美的概念。琉善则肯定美的现实性,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抽象的概念,是人们可以追求的感性对象。他还提出:“只有肉体美与精神美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美。”
后来,普洛丁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美的阶梯论,即依次为感官可以感受的现实美;心灵能觉察的心灵美和源于神的真善美统一的绝对美三个层次。他说:“神才是美的来源,凡是和美同类的事物也都是从神那里来的。”
他把美引向了宗教神秘主义。西欧中世纪人们对美的看法更带上神学色彩。奥古斯丁虽然承认美在于整一与和谐,却还是把美分为由低到高的形体美、德性美、上帝美。他攻击文艺亵渎神灵,败坏道德,制造假象。但他认为丑是形成美的一种因素,“丑是由对立的和谐显示出来的。”“万物在时间之中,有始终,有升沉,有盛衰,有美丑。”
厄里根纳是欧洲第一个既肯定现实美又提出“象征说”的美学家。在《论自然区分》一书中他认为艺术就是象征,艺术品有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现实美是超现实的一种象征。他以“象征说”取代“模仿说”,一直影响到后来但丁的《神曲》的创作。圣·托马斯·阿奎那则提出美的三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他还强调审美活动的直觉性,主张:“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文艺复兴以来,新起的文艺家多发扬古希腊、罗马的传统,主张艺术模仿自然,解放人性,重视文艺的教育作用和真、善、美的统一。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在《论画》中说:“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狄德罗认为,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善、美的标准,就单个人来说,也不可能“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保持始终不变的爱好”。德国的康德基于二元论哲学,在《判断力批判》一书对审美判断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主观合目的性是美,客观合目的性是善。他区别审美判断与知识判断、美的愉悦与善的愉悦、美感与快感的不同,认为审美既是主观的、无功利的,又是自由的,审美活动中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抽象趋于统一。他还指出,审美具有社会性;指出崇高与美有联系也有区别。他提出艺术特征是自由游戏。他强调艺术是人的创造物,是天才的产物,而天才的心理基础则是非凡的想象力和知解力的协调,而天才的标志是独创性和典范性:“它自身不是由模仿产生,而它对于别人却须能成为评判或法则的准绳。”康德美学和文论为后来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西方产生很大的影响,连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都有康德的印记。德国的另一位思想家黑格尔的《美学》则是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其著名论断为“美是理念的显现”。如果说柏拉图的“理式”是绝对的、不变的,黑格尔的理念却是运动、变化的,是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他认为,理念通过感性形式的显现就是美。他还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心灵的创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理念与感性的统一,普遍性与活的个性的统一。后来还有许多关于美学的新论。如费尔巴哈对人的美学的肯定;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生活的美的崇拜等。
我国古代,也有以和为美以及美与善相联系的认识,还有“文质相一”方为美的观念。如讲六气、五行、阴阳和人事都强调“和”。《国语·周语下》说:“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讲政与乐都要“和”。俗话“和和美美”就是把和与美相联系。以伦理道德关系为儒家学说核心的孔子主张“美”、“善”相兼又有区别,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提倡的“文质彬彬”,正是儒家对美及美德的理解。发展到荀子,“文质彬彬”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借用。董仲舒、刘向、扬雄、王充、应旸皆建立了自己的“文质论”。其实,讲的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但近代以前,对美进行深入探讨的中国思想家并不多。20世纪以来,从王国维到鲁迅、到蔡元培,以迄于朱光潜、蔡仪、黄药眠、蒋孔阳、李泽厚诸家的不同美学观点的提出和争论,是学界所熟悉的。
从以上并非完整的引述,可以看出前人有关美的不同方面与侧面的论述,尽管各有不同见地与局限,但是对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美及其规律,应当说都是有启示和帮助的。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实践论来看,事物的美的素质当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例如太阳、月亮和山水花木的美质自然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而对于美的感受和认知则属于人的主观。人们所以感到某事物美,而某事物不美,又与人类改造客观事物的历史实践中人与物的相互关系分不开。只有无害而有益于人的东西,才容易被人认为美。据《说文解字》,汉语的“美”字源于“羊”字。这大概因为畜牧时代羊能满足人们肉食的需要,是一种美味的缘故。人若遇到会吃人的老虎,就不会认为它美,而当老虎被关到笼子里或被制成标本和绘画、塑造成艺术品,产生了间离感,对人完全无害时才会感到它美。这就是人与物的关系变化对美感产生的作用。当然,老虎的强壮和毛皮的彩色斑纹,是它构成美的客观基础。人类并非生下来就能够识别事物的美与不美。人类对于美的感觉是在历史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感觉时曾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照我理解,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指的就是人类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因与客观的对象发生关系,包括因自己生命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同程度地改造了对象,从而使对象成为人的对象,并丰富了人对自己和对事物的感觉与认知。从美的领域来说,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它们的美质都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存在客观的美质,才培养和丰富了人对于美的感觉。而艺术美由于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区别于自然美,显得更充分更理想也更完美,从而也更增添了观赏者的美感。但人要产生美的感觉,还得有自己的主观条件,只有具备美感的主观条件的人,才可能辨识事物的美与不美。比如对于文学来说,也是先有文学作品中客观蕴含的美,才培养了人对文学美的感觉。对于一个从来不曾接触事物的美或文学的美的人,他自然不可能产生这方面的感觉。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美的感知能力,没有语言和文字的识别能力,他当然无从识别文学的美。正如没有音乐感的人,最美的音乐对他毫无意义,而他的音乐感又是从音乐的接触和认知乃至创造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一样。人们对文学的美的感觉和认知,美的愉悦性,也是从人与对象物互动的辨证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文学审美愉悦性的构成要素】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就包含有对于事物的系统认识的思想。“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现代系统论以现代科学形式为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念提供了补充和发展。系统论学者贝塔朗非认为系统论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辩证法。其基本观念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大系统下有子系统。每个系统因组成要素与结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功能。从系统论的角度,文学之所以具有审美愉悦性,被人们称为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因为它的美的要素结构所产生的特点和功能,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反映世界有不同的方式。他在谈到政治经济学研究存在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再回到具体的两条思维道路时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他还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的如上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文学艺术反映世界的特点具有深刻的启示。如果说,哲学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那么,文学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恰恰是从具体到具体。即通过具体艺术形象的描绘,对世界作直观的整体表象的综合把握。艺术形象既是文学审美愉悦性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雕塑、杂技等一切艺术的共同特点。而文学阅读者的美的感受与具体形象的感受分不开。关于文学艺术必须通过具体形象来把握和表现世界,这是过去许多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都已认识到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文赋》论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就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乃至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西方,黑格尔也说:“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
高尔基特别强调:“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
人类从形象感知美,当然有个历史的过程。原始人类并非从一切形象都感到美。在远古时代风雨雷电、毒蛇猛兽都侵害人的时候,其形象引起的感受就会是恐怖而非美。只有当人类实际征服或借助想象和幻想以征服自然界后,才逐步认识自然的美,并把这种认识表现于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中。它反映了人类对自己主体力量的确信,并从这种确信中产生快感。文学的美最早见于神话。如马克思所指出,神话正是人类借助想象和幻想以征服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的审美意识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发展和扩充自己的对象,开拓自己表现的题材,乃至到了“包罗天地,晖丽万有”的地步。但并非任何形象都有美感。比如人们排泄的粪便,树上的毛毛虫、长在人身上的疥疮就不具美感。可见,并非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方面或一切真实的形象,都会为艺术所表现。文学艺术对人的表现与人类学、人体解剖学的不同,就在于文学艺术是从审美的视角去选择和表现形象的。丑在文学艺术中之所以能够给读者以美感,关键在于作家对丑恶的揭露与鞭挞的批判态度,正体现出创作主体所传达的美的理想与追求。别林斯基在《关于批评的话》中说得好:“艺术应该是在当代意识的优美的形象中,表现或体现当代对于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对于人类的前途、对于生存的永恒真理的见解。”
指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并不矛盾。这样说不会滑向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陷阱。因为,文学的艺术形象还有自身的构成要素,也即,它不但是情、意、象的统一,还是真、善、美的统一。
文学艺术形象总寄托和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情感。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形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别人”。而现代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把文学归结为“情感性形式”。现代诗论把诗的意象称为情感对应物,都不是无因。普列汉诺夫曾补充说:“艺术不但表现情感,它还表现思想。”
思想也就是我国钟嵘《诗品》所说的“义”。我国《尚书·尧典》所说的“诗言志”,“志”在古代也包含思想与情感的意思。艺术中表现的思想,一般地说,主流都是向善的思想,是有益于使人类变得更善良、更美好、更崇高、更进步的思想。思想和情感同样是文学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也是文学审美愉悦性得以产生的要素。如果说,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形式,那么,思想和情感便是文学作品的内容。文学的审美判断不仅有形式美、包括语言美的判断,还必然包含有真伪的认识价值判断和善恶的精神价值判断。虽然,真和善的东西并不都表现为美,但美是以真、善为前提的。而假和恶的东西则很难被人认为美。正是情、意、象的统一和真、善、美多种判断的综合,形成文学艺术形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心理机制,使读者和观众产生美的愉悦感。
文学虽然以艺术形象反映一定社会的生活,但在反映中总不同程度地表现有特定社会的哲学、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美学等观点及其制约的一定情感倾向,因而,它当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可是它又跟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大系统中,它是一种以艺术形象表现的特殊意识形态,即跟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一样属于审美的意识形态。它以审美的艺术形象表达情感和意蕴,并且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愉悦的需要而生产和存在的。科学著作也有一定的形象性,如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军事学中的沙盘图形等。但那些图形不表现审美的情感和意蕴。它们的价值在于实用和反映客观的存在,并不能产生美感。概而言之,文学艺术之所以被视为审美意识形态,是跟它本身具有美所不可缺少的素质——艺术形象中的真善美及其表现的情感意蕴分不开。
【文学审美愉悦性的构成规律】深入探讨文学审美愉悦性的构成规律,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上所述,文学艺术的创造是人的对象化的成果。在这创造过程中,人对于现实的反映并非如银版照相那样,而总是能动性的反映,总含有一定的创造性的因素。在这种反映中必然会体现创造主体在特定时代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幻想,从而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注入对象、改造对象。
前人关于美的种种阐述,如和谐、平衡、对称、多样的统一等等,也都可视为构成美的某种规律。而艺术美创造的根本规律则在于人的对象化中对自然现实的审美改造。从而使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现实美,又超越现实美,创造出异于和高于现实的艺术美。
马克思说:“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在这里把人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并指出人的生产特点是全面的并摆脱自身需要而自由,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马克思把这两点都视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自然指世界万物的各具客观性的尺度。而“内在的尺度”则更多体现人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说,上述两种情况都符合美的创造的规律。前一种情况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后一种情况则可归入自我主观的“表现”。应该说,这两者都属于人的对象化的范围。如果说,你依照真老虎的模样画一幅画,符合美的规律,因为人从对客观对象的成功再现中确证了自己的主观潜能而感到愉悦;那么像民间艺术那样做个布老虎,虽然不完全像真老虎,却因作者根据自己内在的尺度来做的,尽管有所夸张、有所变形,那也是艺术,也符合美的规律。因为同样会使你确证自己的主观潜能而兴奋不已。至于你要建造一座宫殿,一座园林,谱写一部乐曲,或写作《西游记》那样的幻象世界,那都是自然界原先不存在的,你就只能根据你所构想的内在的尺度去建造、去描写。只要这种尺度既具创造性又合理,那也符合美的规律。因为,人们观赏中会因你的创造而感到美,感到振奋、新奇和愉悦。
“再现”和“表现”以及两者不同程度的结合,可以说概括了所有文学作品的创作,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文学的美,当然也是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美的反映和加入主体自我表现的产物,也即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产物。文学艺术的“再现”和“表现”及其不同程度的结合都要体现为艺术形象,而艺术形象所体现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正具体表现为情、意、象和真、善、美的统一。
情真、意善、象美,是文学艺术形象塑造的具有永恒性的历史追求,三者缺一不可。形象是美感产生的第一要素。完全抽象的东西,就难以形成美感。抽象派的绘画或雕塑,以及被视为艺术的汉字书法,也仍具一定的形象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虽然语言总具一定的抽象性,但文学通过语言所塑造和传达的正是一定的艺术形象。而提供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区别于非艺术形象的特点则在于艺术形象总寄托一定的情和意,并离不开真和善。
情感是人类对事物关系的内心反应与体验、评价与态度。它表现为爱悦、仇恨、悲哀、痛苦、愤怒、惆怅、快乐、喜欢、忧愁、恐惧等内心的感受。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就是需要把人们自己的各种情感得到倾诉、发泄和表达。自然,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既有作家自身要抒发的情感,也包括作品所描写的人物的情感。艺术还通过人们的幻想和想象,使艺术形象的创造在形式上更完美、更理想。在文学艺术中,情与意是通过幻想和想象所创造的完美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的。文学艺术形象之所以能感动人,使人们得到审美的愉悦,是因为它能通过一种形式完美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景,如感其情,出色地传达一定的感情和思想,并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使人们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升华。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固然会被诗人所描绘的离奇想象所吸引,如抒情主人公可以上天入地,腾云驾雾,朝夕千里,乃至凤鸟、飞龙都能为他护行、驾车,但最感动读者的则是主人公所表现的对国事的忧心,对楚王中谗言的忧愤以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怀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奋斗、追求真理的精神。《离骚》中的艺术形象正因为有力地传达了强烈的感情和一定的思想,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而成为千古不朽的文学名作。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如果虚假,成为矫情,就很难感动读者;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意蕴如果缺乏崇高、向善、进步的导向,不是歌颂善良的道德品格,赞美正义,鞭挞邪恶,反对压迫,而是相反,同样难以引起读者的认同和共鸣;文学作品的形式如果不符合美的规律,形象描写不鲜明生动,缺乏完美的表现结构和形式手段,不能与所表现的内容相和谐,那同样也难以让读者感到美的魅力。
当然,艺术的美也有高下雅俗之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自古就有。从而使读者能够区分出不同的艺术品位来。
正是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才使文学艺术的美既源于现实生活又可能和应该高于现实生活。关于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如上所述,前人早有论见。现代符号学学者卡西尔则从文化哲学体系论证文学艺术是具有创造性、虚幻性的符号系统。卡西尔指出,“若说‘所有的美都是真’,所有的真却并不一定就是美。为达到最高的美,就不仅要复写自然,而且恰恰还必须偏离自然。规定这种偏离的程度和恰当的比例,成了艺术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实,“即使最彻底的模仿说也不想把艺术品限制在对实在的纯粹机械的复写上。所有的模仿说都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为艺术家的创造性留出余地。”
毛泽东曾指出,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就说明,第一,艺术美虽然是人的创造,但追根溯源,它仍然是现实美的反映;第二,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将美的东西按照一定的规律加以集中、概括与改造;因而,第三,艺术美可能高于现实美,不仅具有更强烈的魅力,也更典型、更理想、更有普遍性。正因此,文学艺术的美由于作家、艺术家的创造而获得一种现实超越性和理想完美性,一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陌生感和新奇感,让读者和观众从中体验到从现实生活里所不曾体验的美感愉悦。像李白的诗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由于采用各种比喻和联想的想象,就显得比现实的庐山瀑布更美;即如《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的超人智慧,《水浒传》描写武松打虎的神勇,都是文学作品塑造得十分成功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是更集中、更理想的成果。其产生的审美愉悦性的强烈,是为大家所共见的。
可以说,以上也就是文学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所以产生审美愉悦性的具有本质性的规律。从而也使文学与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其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人们从哲学中得到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对人生哲理的启悟,从政治中得到治理众人事务和解决阶级冲突的经验与办法,从法律中得到国家制度和人们行为的规则,从道德中得到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内心规范,从宗教中得到某种人生的信仰与慰藉,而从文学与艺术中,人们主要得到的则是审美愉悦性的感受。虽然,在文学中也会得到某种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的一定认知。那毕竟不是主要的。而且这些方面的认知也是通过审美感受而得到的。文学能够使读者沉迷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中,感到审美的愉悦、情绪的感染和精神的熏陶,乃至手不能释卷,与阅读哲学等其他著作全然不同。这就是人们更愿意阅读文学作品,达到废寝忘餐地步的原因。以故,我国古代的《诗序》总结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古罗马的贺拉斯也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由此可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功用与魅力。也可见,古人对文学的审美功用早已认知。
第四节 文学的语言符号性
语言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文学的传播媒介——文学语言符号的特点——文学因语言符号与其他艺术的区别
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的符号。培根、洛克等英国哲学家首先使用了“符号学”(semeotik)这个词,在洛克看来,符号学涵盖了全部人文和社会科学。现代符号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建议创立符号学,并认为语言学是符号学的最重要分支。文学因为以语言为表达媒介,无疑,语言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系统】人类的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创造和丰富起来的。它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符号系统中最大、最复杂也最常用的一个系统。人类凭借语言以交流彼此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建立彼此的关系,协调彼此的行动。符号传递各种信息。它属于人类的可控系统。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系统,除了语言文字外,还有宗教中的符咒、风俗习惯中的某些象征符号等。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多无必然的联系,是人类在自己发展过程中逐渐约定俗成的象征物、象征记号。而文学正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系统中被使用最广泛也最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分系统。
语言可以代表声音,代表某种情感、思想和事物。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凡是思维能够达到的,语言也会同步达到。索绪尔指出:“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像一切符号一样,语言总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它的能指与所指并无必然的联系。即它的代表性是靠人们约定俗成,代代相承的。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也靠约定俗成。有的文字是拼音文字,与语音有一致性;有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与语音便不一定有一致性。因而,如果说语言是符号,那么,文字可以说是语言的二重符号。我国的汉字由古代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兼具形声会意的特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一大贡献就是实行“书同文”。这样,战国时代各地的不同方言因相同的文字才可能进行交流。直到今天,汉语文字的作用仍然如此。我国现有2000千多种方言。如果没有汉字,各方言区的人就难以沟通。
【语言符号是文学的传播媒介】我们了解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后,再深一层我们就要探讨文学与同样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音乐、美术、舞蹈、雕塑等其他艺术的不同本质特性。
这里,我们不妨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起。请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上面引的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旅夜书怀》的全部。表达的是诗人夜里停舟在微风吹拂细草的河岸旁,看到星空下平野非常宽阔,月亮照耀下的大江汹涌奔流着,他感慨人生的声名岂因文章才显得响亮,当官理应老病就退休,无牵无挂地飘游于天地间,就像一只鸥鸟一样!
诗是文学的重要门类,也是最古老的文学品种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诗的特征也代表着许多文学作品的特征。当代诗界有句话,叫“诗到语言为止”。我体会它的意思是讲,诗的表达,到语言就终止了。事实上,一切文学作品的表达,也是到语言就终止了。这就是说,文学以语言作为表达的媒介和载体。作家所要表现的情、意、象(境)和真、善、美,最终都表现在语言上,就像前面所引的杜甫的诗句一样。读者也只能从作家所表现的语言,才能领会他要表现的内容。正如绘画离不开线条和色彩,音乐离不开代表声音的音阶和音符,舞蹈离不开形体的动作一样,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表达媒介和载体。文学也如此。而且正由于文学的媒介和载体是语言,才使它区别于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其他艺术。所以,我们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依靠语言的巧妙运用而表达的艺术。
但是,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还不完全,它还是文字的艺术,符号的艺术。自古虽然就有口传的文学,而自有文字后,文学便更多由文字传播,读者主要还是通过文字来接受文学的。
语言文字的发明和产生,如前述,自然出于人类彼此交往的需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语言文字也不断变异和丰富,不但语汇增多,语法也越来越精密。而由于人类交往的频繁,由于小民族逐渐融为大民族,语言的数目也越来越少。特别是现代交通的发达,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冲击和吞并,地球上迄今已有5000多种语言消失了。当代被人们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和汉语,还有法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等。目前,国内外使用汉语的人口约达14亿,占人类的四分之一弱。因而汉语文学也成为作者和读者都最多的文学之一。
【文学语言符号的特点】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还不止于说文学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媒介和载体,应该注意到文学的语言(文字)与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因为,它是经过作家文学加工过的语言,是更精致更丰富的具有艺术特征的语言。前面我们所引的诗句,就体现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和区别。文学语言的特征至少有五个:
第一,它是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这跟一切艺术都必须提供艺术形象的特质相关。有关哲学、政治、经济的论文语言可以没有形象,大多都靠抽象的概念或数字来表述。而文学的语言则必须形象化,并且越生动活泼越好。像上面所引杜甫的诗句,就既形象,又生动活泼,仿佛给我们展现出一幕画面一样,不但表达了诗人要表现的情思,而且有声有色有景;不但保留了日常语言的生动活泼,而且比日常语言显得更精炼更优美。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如果平淡写来,三拳打翻郑屠,便无甚意味。而施耐庵笔下,却说第一拳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是开了个酱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在眼眶眼梢,“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又何等具体、生动、形象。
第二,它还是富于创造性的语言。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依靠约定俗成,这就给予语言以确定中的不确定性。从而也给作家提供了运用语言的创造性空间。作家可以依据语境的不同,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使语言产生别义和新意。我国古代文论就崇尚“文贵创新”,并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古人说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就是蠢才!俄罗斯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主张文学语言必须“陌生化”,认为只有“陌生化”的语言才能给读者以新鲜强烈的印象,才最有感染读者的表现张力。“陌生化”就是新鲜、奇异、不一般,就是提倡文学语言的创造性。创造性的语言既要贴切、精练,又要新鲜,还要非常有表现力。唐代诗人贾岛有“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迟疑,就是选词用字力求贴切的例子,成为“推敲”一词的典故来源。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不用“吹”而用绿,是创造性用语的成功例子。创造性的语言往往出人意外,又因其更贴切更有表现力,使读者不能不击掌称妙!
第三,它还往往是音韵旋律更优美悦耳的语言。语言既是声音的组合,还具音调的不同,也就有可能产生韵律。中外的诗歌自然大多都讲究韵律,讲究节奏。中国的古诗除要押韵,还利用汉语的特点讲平仄,讲语言的排比和对仗。目的都在使文学语言优美悦耳,富于音乐感、节奏感。其实,散文、戏剧和小说中的语言,也每有押韵。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押韵。我国古代的骈文也讲究韵律,如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异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就借助我国汉语用词的排比对仗,使文章读来富于韵律节奏和对称的美感。即如今天,有些作家运用白话写散文,也有很注意韵律和节奏的。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其文字就因韵律和排比,显得很美。当代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的叙述语言甚至采用了山东高密地区的“猫腔”曲调,从而富于音乐感。
第四,它还是更具丰富性的语言。文学语言的用词非常广,语法的运用也更具创造性。这样才能表现众多的对象和复杂的内容。如果,掌握词汇贫乏,语法又墨守成规,那就难以成为文学的作家。故此,作家必须掌握丰富的语汇,充分继承和借鉴古今各种语言的长处,包括学习和汲取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和以往作家所创造的典雅的语言,还应借鉴和汲取外国文学的异质语言及其表现手段。由于修辞学是以往人们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经验总结,所以作家也要了解和熟悉各种修辞手段,如灵活结构各种句式,广泛采用比喻、象征、拟人化等诉之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语言表现方法。而在文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作家更要提高自己创造性的自觉,求得自己在语言运用上达到最大的丰富性。人们称老舍是“语言大师”,就跟他拥有丰富的语言表现手段分不开。
第五,它还是具有含糊性的语言。文学语言因为广泛使用比喻、联想、象征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段,以求用语含蓄、蕴藉,或故意含糊,往往会产生“意在言外”,“词不达意”的状况,诗歌语言尤为如此,往往可以做多种阐释,以致我国文论家会认为“诗无达诂”。屈原的《离骚》之所以后人阐释多有争议,就因为其中比喻很多,以致有人说其中的“美人”是指“楚王”;也有人说,不是指“楚王”,而是指诗人的情人。李商隐的诗也往往多有不同的诠释。小说、散文的语言也多有含糊的。如“海在喘息,天空在眺望,草原作甜蜜的休息,自然私语着,谈着,消沉着”。高尔基所写的这种拟人化的语言,虽然生动,却又含糊,富于想象性,引人去揣想。
总之,文学语言的上述特点都受到文学审美性的制约,也可以说,上述五个特点构成了文学语言的审美性的要素。文学语言由于它不但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还充分吸收了古典文学语言和外国文学语言,并根据作家表现的需要而创新、提炼、加工而成,这中间就见出作家创造性的功力。要认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必须认识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创造性、音乐性、丰富性、含糊性,必须认识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联系与区别。
【文学因语言符号与其他艺术的区别】正由于文学以语言作为表达的媒介和载体,使它不仅在形式上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区分开来。而且在内容上,它也与绘画、音乐、舞蹈等有区别。
莱辛在他的著名美学论著《拉奥孔》中曾研究雕塑、绘画与文学的区别。认为前者是空间的艺术,而文学则是时间的艺术。并认为两者在表现对象、表现媒介和人们的感受等方面均有差异。他指出,“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叫做‘物体’。因此,物体连同它们的可见的属性是绘画所特有的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一般叫做‘动作’(或译为‘情节’)。因此,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诗和画固然都是模仿的艺术,出于模仿概念的一切规律固然同样适用于诗和画,但是二者用来模仿的媒介或手段却完全不同。”
大家知道,绘画是一种平面的视觉的艺术。它借助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包括它们的形体大小和色彩光影浓淡等,为人们提供视觉的图像。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借助音阶、节奏和旋律来创造音响,传达某种情绪和主题,以感染和震撼人们的心灵。而舞蹈和雕塑则是形体的艺术,通过形体动作的三维图像,创造某种姿势、节奏和旋律,基本上也主要诉之于人们的视觉。而语言既能描绘形体、声音和图像,还能表现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语言文字作为符号不但诉于人们的听觉和视觉,还主要是诉之人们心灵想象。人们的想象能力可以说无边无涯,因而文学的表达就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我国古代文论家曾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照烛三才,晖丽万有”
来形容文学。文学不但表现形象,情感和思想,还能表现巨大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事件、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和人类复杂的心理与幻梦。如果说绘画和雕塑是静态的艺术,舞蹈和音乐是动态的艺术,那么文学就是既能表现静态,也能表现动态的艺术。文学虽然主要以人为表现对象,但它还能够表现广泛的社会生活,它不但表现人们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心理,还表现人们的行为和各种活动,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意义上,文学是万能的艺术。别的艺术所能表现的内容,它能表现,别的艺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它也能表现。上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不仅表现草岸、孤舟、星月之夜、大江奔流等景观的画面,还表现了诗人飘飘然“天地一沙鸥”的寥廓感觉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复杂人生感慨!表现了他的一定人生哲学和价值观、世界观。而《三国演义》更能表现近百年历史时空中国家的变迁和无数人物命运的浮沉。正是语言艺术诉之人们心灵想象的优长,使文学成为影响人们心灵,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最有力的艺术,给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最强大最复杂的影响的艺术。因此,作家不但要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语言的感觉,重视语言的运用和加工,而且要十分致力于语言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