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 李杰
- 5849字
- 2025-04-04 11:45:29
1.1 低门槛与高壁垒
股市这个游戏的进入门槛非常低,任何年满18周岁的公民只要去开一个股票账户,就能马上实现足不出户的交易。任何投资者都可以在几千只股票中自由地作出自己的选择,从决策到交易完成只需要敲几下键盘即可。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简单”的工作,没有学历限制、不需要笔答面试、没有外貌和年龄段的要求、不受天气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可以说,进入股市基本没有任何门槛。
但这个游戏的另一面却是要想成为真正的获利者面临极高的壁垒。
1.1.1 少数人获胜的游戏
对于股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管理层说股市是现代金融和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派说股票市场是已经发行的股票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场所;理财顾问说股市是理财的重要手段,股票是一种让资产随着时间增值的方法:老百姓传统上喜欢说股市就是一个圈钱的赌场。
以上说法我觉得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股市,我想它是“一个注定最终只有少数人获胜的财富游戏”。这是完全从结果下的结论,这个结果与我们认为股市是怎样的、抱着怎样的期待来股市以及股市具体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都没有太多关系。
随着近些年来巴菲特的名声在国内如日中天,一些投资者将巴菲特的话简单孤立地拿出来做宣传,频频提出“投资其实很简单”之类的论调,似乎在股市中赚钱是一个非常轻松和容易的事。不得不说,这是与我个人的观察完全相悖的,并且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投资者认识股市和投资客观上起到了极大的误导作用。
让我们看一些基本的事实:从1608年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至今,股票已经存在超过400年了。在这400多年中,古今中外的各个证券市场经历了数不清的牛熊转换。以最成功的美国市场为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道琼斯指数在1906年1月时约为100点,截至2012年12月末约为13200点,106年间增长了132倍。具《上海证券报》的一个统计,过去30年美股涨幅排名前五的行业涨幅分别为:信息服务229.77倍、批发零售131.34倍、生物医药77.86倍、电子半导体电讯57.65倍、消费品41.09倍。
但即使是在这样超长期持续上涨、不断孕育出大牛股的市场里,我们又见到了多少获得良好长期回报的投资者呢?美国的股民们因此获得了投资普遍的成功吗?
答案是:没有。不仅没有获得普遍的成功,在整个美国证券历史中反倒是充斥着血本无归的惨剧。那么,在还处于发展成熟期的中国股市中,我们得以自信满满的理由何在呢?
可以说无论在任何市场投资,都注定了将是个最后只有少数人获胜的游戏。如果哪个阶段它让你看到了大多数人都在赚钱,甚至大赚特赚。那我们最好小心,因为几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都没有例外,“我个人”成为一个例外的概率就更低。
巴菲特确实说过“投资很简单”,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最好想想这句话是否对所有人都成立?说投资很简单的巴菲特,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的研究生,导师和毕业后的老板是价值投资的伟大开创者格雷厄姆,他在说“投资很简单”的时候已经从事投资很长时间并且取得巨大成功。就像拳王泰森告诉你拳击很简单,梅兰芳告诉你京剧很简单,李宁告诉你体操很简单一样,恐怕大多数人听了后都会有自知之明。但创造了投资界神话的一位老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为什么很多人就欣然接受了呢?
何况,巴菲特的原话是:“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太多人大大高估了前半句对自己的适用程度,而远远低估了后半句所隐含的极高壁垒。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已经满腹狐疑了:哪儿有你说得那么难啊?我就觉得很简单啊,股市的赚钱确实很轻松啊。好吧,如果这是一种真实的感觉,那么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阅读本书的时候恰逢一个大牛市,股市基本上已鸡犬升天:
第二,正好处于个人运气非常棒的阶段,俗称的买啥啥涨卖啥啥跌;
第三,确实是人中罕有的天才。
第一种:在一个蓬勃的上涨市中你确实会发现赚钱其实很简简单,牛市就是一个分辨不出谁是傻瓜的环境。我向来认为牛市和熊市都是让人忘记历史和未来的特效药,比忘情水的效果好多了。所以第一种情况得出投资很简单是很自然的。而且说这话的人往往与说“股市是毒药,这辈子再也不碰了”的是同一批人。只不过在牛市喜欢说“简单”,在熊市喜欢说“毒药”而已。
第二种就更有迷惑性,明明股市并非鸡犬升天,但我的成绩就是好,这总不能用“牛市”来解释了吧?很遗憾,这依然可能是运气的眷顾而不是能力的结果。在一个不过几年的环境内,由于市场偏好等因素的差别,股价是可以完全脱离其价值规律而呈现高度不规律的波动性的。在这种较为随机的环境里,一定会出现一些幸运儿。这就像那个著名的故事:1000个人扔硬币,每次将扔到正面的人留下,20次后真的会出现一些连续20次都扔了正面的家伙。但如果他认为自己能留下是因为技术好而不是幸运,那么可以试试继续以此为职业扔5年、10年看看结果如何。
我也不否认第三种情况的存在。但常识告诉我们天才必然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特别是当一堆人都认为自己是天才的时候,这事儿就更不靠谱了。何况,我相信没有天才会需要和恰好翻开这本书,所以这种情况可以从统计意义上忽略不计了。
其实通过常识就会很清楚,就算是经营一个小百货商店或者小饭馆,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获得很好的收益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怎么一到了证券市场上就突然天上会掉钞票了呢?经济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获得超额收益都需要有一个壁垒,股票投资不可能是个例外。
我曾经想,到底怎么才能解救大众:一个超级牛市,或者开诚布公的股神,完美的制度?最终答案是,什么也拯救不了。或者这样说,让大众都轻松地从股市中赚钱这个目的本身就是“反科学”的,如果实现,那么社会从此会一路倒退。那些因为大多数人赚不到钱而痛心疾首的人,其实自己还没走出认知的怪圈。
在我看来,只有充分认识到股市将注定是少数人获胜的游戏,充分理解投资“简单但不容易”的内在意义,才算是开始正视了投资,开始有机会进入投资的大门。因为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很自然地会思考下一个问题:我凭什么才能在这样一个最终注定是少数人获胜的游戏中胜出呢?
1.1.2 三重困难、四种层次
知道在股市投资获利是一件困难的事固然是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知道它难在哪里。知道难可以让我们正视它,但只有知道困难来自哪里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并自我提升,从而提高成功的概率。
曾经有朋友问我怎样才能在股市获利,我想了想最终给的答案是:低买高卖。
朋友颇为失望,我理解他的想法但我认为他并没有清楚地理解我的答案。我并没有搪塞他,股市获利的本质就是低买高卖。任何一笔投资要想获利,其表现形式必然是卖出价高于买入价。但所有的困难和问题也就发生在这个环节中。
不妨想想股价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很显然,是“每股收益×每股估值”。也可以理解为公司的业绩与公司在市场上所获得估值的乘积。那么由此事实推导,我们想要获利必然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在估值不变情况下,公司在未来卖出时的业绩高于你买入时的业绩;
(2)在业绩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在未来卖出时的估值高于你买入时的估值;
(3)公司的业绩和估值都高于你买入时的业绩和估值。
由此可以推导出,在股市中获利的两个关键变量是:公司未来的业绩走向和市场给予公司的估值。
1.投资者的三重困难
那么问题来了,对这两个关键变量的判断和把握,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情吗?毫无疑问这远非那么简单。至少有三个最重大的困难是每一个投资者都要面对的,见下图。

第一道难关是“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公司的业绩是一个结果,是其在特定商业环境下面对竞争交出的成绩单。但只要是竞争就没有100%确定的,越是自由市场环境下竞争的强度就越高。所以要达到投资获利的第一个条件“取得未来更高的公司经营业绩”就需要对企业的商业前景进行推断,而这一过程融合了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到财务会计,甚至是特定的专业知识的一系列学科的内容。但这仅仅是初级的,真正优秀的投资者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判断力,能够对于其商业价值和竞争格局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和判断,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靠学院教育就可实现,往往还取决于一个人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甚至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观察和感悟。
第二道难关来自于”证券市场定价的复杂性”。如果仅仅是预料到一个公司未来的经营绩效将会增长就可以在投资中获利,那么在股市的投资起码能简单一半。但很可惜,在股市中大量的实例表明,即使你准确判断到公司未来的业绩还会增长,依然无法让你赚钱。因为股市从本质上而言并非是对企业业绩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是对企业业绩的预期进行交易的场所。市场定价的复杂性就表现在,股价往往并不与企业业绩呈现同步,企业的投资价值也并不与其当期的业绩增长高低、规模大小呈现完全的对等关系。市场会以复杂但精密的方式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和不同阶段的企业差异化定价,有的会溢价有的会折价,如果不理解其中的原理和逻辑,就会出现买了最伟大的企业却亏损的尴尬。
第三道难关就是“市场对人性弱点的放大”。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某人对某只股票的判断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但他最后却非常懊悔。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就没买,或者买了又扔了,又或者在一只大牛股上只有很少的仓位。“看对做错”这种事儿在投资上屡见不鲜,“看对”属于学识上的问题,“做对”可就要面临克服人性弱点的考验了。股市在某种程度上与赌场很像,就是它们几乎都是精确瞄准了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弱点而设计的:贪婪、恐惧、犹豫、自负、盲目、急躁、患得患失……它是一个人性的放大器,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让人失去理智。
常说喝酒和打牌能看清一个人的秉性,但是我说,这和股市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了。一个人最真实的秉性其实是在股市中得以展现——这里没有表演的成分,却有金钱这个现实利益的考验。所以一个内心不强大、无法在压力下保持理性的人,哪怕才高八斗、智商超群,也注定只能成为这个市场中的失败者。
2.投资能力的四个等级
我相信只要在股市中打拼过几年的人,恐怕都不难体会到这三个困难的厉害之处。反过来讲,这三大挑战也就成为了在股市中成功的最大壁垒。具体来说,拥有以下三种能力的人才有望在股市中成为最终获利的少数人,也即七亏两平一赚中的“一”。

如果用这三种能力去衡量股市中的各种人,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投资能力的等级:

在我看来第一种人在哪个市场里都属凤毛麟角,这个层次既需要深厚的专业素养、卓越的眼界、深邃的历史观,又要具有敏锐的风险嗅觉和超人的意志力。他们是普通人膜拜的偶像和学习的楷模他们不但大胜而且长胜。
第二种人是股市中优胜者的主力学识修养较为完备又往往在某方面特别突出,性格上恰好又很适合在股市中生存。这种人只要不自己放弃原则去做危险的举动,实现财富上的满意回报只是个时间问题。
第三种人的结局会有非常大的分野。这种人往往在某一项能力上具有硬伤,也许是性格天生不适应股市投资的要求,也可能是在对投资相关的理解上存在重大偏差(往往是过于偏执和极端)。这种缺陷很容易在某种市场环境下遭遇大败,甚至是一蹶不振。而又由于其在某些能力上的突出,并且由于偏执而敢于下赌注,在运气很好的时候很可能创造出阶段性的投资佳绩。
第四种人就简单多了,他们绝大多数会成为“七亏”中的一员,运气较好的会在多年的折腾后收获“两平”的结局,长期来看基本不可能进入“一赚”的行列。
1.1.3 糊涂赚还是明白亏
很多股民都喜欢说:赚钱就是硬道理。然而在股市里,赚钱有时候会成为一件坏事,亏钱反而可能是个好征兆。这不是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看而已。
糊涂赚的危害
如果是从糊里糊涂的赚,到明明白白的亏那么不但不是个坏事反而是一个进步:因为从长期看前者必然会沦落到糊里糊涂的亏,而从后者才开始有机会走向明明白白的赚。所谓糊里糊涂的赚,通常就是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比如今天买入一个股票,其实无论如何明天也有50%的概率是会涨的。但是如果真涨了,有人就不会考虑到其中的偶然性因素,而是认为自己的决策高明。
以一天的情况来看,似乎并不容易让人犯糊涂,那么不妨看看另一种情况:在一段期间内,甚至此期间可以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很多人可能都会保持某种“正确性”,但却忽略了“正确的结果”其实很可能是被错误的“理由甚至此期间可以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所支撑的——这是股市所特有的一个现象,即“错误的奖励甚至此期间可以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
如果你是一个汽车修理工,你不可能因为给客户更换错了一个配件而得到奖赏;如果你是一名理发师,你也不可能因为给客户理了个糟糕的发型而受到奖励。但在股市中,错误的行为有时候反而会得到阶段性的收获。
比如,2007年从4000点开始“黄金10年”的欢呼,至少可以“对”2000多点,而这期间所有逐渐警惕起来的人都会成为“傻子”。又比如,纳斯达克的疯狂并不是几个月而是长达4年多,连巴菲特在此期间也被认为“该扫入历史的垃级箱了”。
所以,糊里糊涂的赚,其实是一大堆投硬币者之中处于幸运阶段的偶然表现而已,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持续性。最弱小的糊涂分子,持续性差到每天可能都不一样,每个买入的获利概率都呈随机分布:稍微幸运些的糊涂分子,则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顺风顺水,而一旦特定的环境改变,他就将无法再持续——甚至更糟,用错误的方法继续应对而导致最终的惨败……
当然,这并不是说必须要有一种无论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方法。其实恰恰相反,不妨认为其实根本没有这种方法——因为市场的偏好和偶然性是无穷尽的但是每个人的能力范围却总是有限的。
明白亏的益处
明明白白的亏,其实就是一种反思——是在不可持续的糊里糊涂的赚与亏之间,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其实很有限”,而市场“其实很复杂”;开始客观看待和分析总结自己每一笔投资胜败的原因所在:开始知道市场的什么部分是规律,而什么部分其实不过是随机事件而已;不会再将偶然性因素导致的“赚”归功于自己的英明神武,而将必然性因素导致的“亏”却归咎于所谓的市场不成熟。所以一时的赚和亏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节点,在我们永远退出市场前,这个游戏的结局都是不确定的。如何读懂这个游戏,才是最终结局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经过了这个步骤,才有可能最终走向明明白白的赚,才能使得自己的投资绩效具备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完全不是指在任何时期都可以赚钱,而是指找到一种可不断复制的、把握了市场长期核心规律的模式化投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会阶段性地显得“无效”,但那不是投资方法的问题,而是任何投资方法必然不可能覆盖市场的所有时间和特点的问题,但是这与“幸运”的区别在于:正确的投资方法即使是放在以几十年为一个单位的不断循环中也是经常有效且可重复的,而且时间越长越体现出必然性——而幸运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且时间越长越显示出其偶然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