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学会扬长避短

我遇到的很多个人投资者都曾有这个疑问:作为普通散户,我们既没有基金券商们豪华的研究团队,也打听不到公司的内幕消息,甚至还缺乏对金融学上各类专业名词和术语的理解,也没有专门的相关数据资料的获取渠道。在这样的市场中,我们有希望吗?我们能成功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懂得扬长避短。机构投资方的优势确实在于豪华的团队和各种专业资源。但是这种优势的背后也有着被忽视的巨大的弱势,如下图所示:

2.1.1 专注也是竞争力

我们都知道,虽然机构投资者有庞大的研究团队,但它们的精力却被分摊在几百个公司上,因此具体到某一个公司上反而并没有什么专注性。这是由机构的基本特点决定的:由于掌管着巨大的资金和发行了很多的产品,所以从产品易管理的角度绝大多数的机构都遵循着一些程序化的东西,比如“单个持仓比重限制”等。同时,其所雇佣的庞大研究团队也让他们有一种“我可以研究得很宽”的自信,整个团队不但要顾及几乎所有行业,同时也对于每一个行业的公司进行了广泛的覆盖。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在具体某一个企业身上其研究的深度和投入的精力并不一定明显超过普通投资者。因为专注和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些普通投资者对某个公司的整体认识对其经营规律的理解和价值内涵上的把握都超过了大多数机构的研究人员,这已经不是一个少见的现象。

2.1.2 时间与长期利益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机构投资者的业绩考评机制的短期化逼迫所有人都身不由己地追逐“短期业绩”。由于各种基金排名向来是最吸引市场眼球并且对于基金的销售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如何在各类基金排名和评比中名列前茅就成了一件优先级非常高的事。基金用业绩说话本来无可非议,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排名往往过于推崇那些在短期(如半年或者1年)获得耀眼成绩的对象,这通常也是各类媒体竞相追逐的新闻题材。因此,基金经理们在这种利益驱使下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用来研究“下个季度,下几个月,最长也不过是下1年这种周期上谁能涨得更多”这种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也就慢慢地走向了“投机”。而且这一行为导致了两个明显的结果:

第一,企业基本面上任何短期的变动因素都会被市场填补得非常迅速。

第二,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能力在很多时候都会被机构忽略或退居次要。

这反映到市场上的表现就是:市场经常因为一些短期消息(业绩大幅增长、亏损:公司并购;政策鼓励或者收紧:货币政策等)而大幅波动。这些机会的背后,拼的恰恰是研究的宽度和获取信息的速度。很显然,作为一个个人投资者,如果真的去和基金们拼对短期基本面的反应能力,去拼收集消息的能力是非常不明智的。

但另一方面一个企业即使其长期前景非常的值得期待但只要短期内它似乎缺乏强烈上涨的诱因,也会被机构投资者们抛弃。这也许不是因为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企业的价值,而是因为每个月的排名都需要他证明“自己在当下的能力”而不是对未来的洞悉。也许他们同样很无奈,但是他们无力改变。由于整个证券投资市场竞争激烈,机构投资者大多数都是通过做大资金规模之后靠着管理费盈利,所以就必须在证券市场的业绩争夺战中争分夺秒甚至“火中取栗”。

我们可以看看“绿大地”的例子:2010年3月底的时候,绿大地只有3家基金进驻。就在3月底公司发出了旱情影响业绩的公告,在公告中管理层的逻辑非常荒谬怪诞(只因为一个旱情就决定要卖出其业务赖以为生的林地资产),且在这之前已经出现业绩预告大幅变动、会计事务所被变更等典型的高危现象。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已经显示出情况非常不妙的企业,到6月的时候进驻的基金却大幅提升到了15家。而仅仅是因为绿大地发布了全面转型进军绿化工程领域的公告——当时市场正好在热炒绿化工程板块,这个公告带来了短期的“股价驱动因素”。

但结果如何呢?仅仅过了几个月,绿大地的董事长便因涉嫌欺诈被依法拘留,公司也被*st,股价自2010年末最高的44元一路狂跌到最低的10元。这个故事里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与其说是其专业水准的过失,倒不如说是对短期股价的过分看重和由此导致的赌博心态造成的。

下图是一个著名券商对于某只股票的评级历史,图中三角形的标记都代表其“推荐买入”的时机。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的推荐都出现在阶段高点,而每一次的阶段低点都没有推荐。这并非孤例,事实上如果你愿意回头去翻翻牛市顶部区域和熊市底部区域的券商报告,就会发现越是上涨越乐观、越是下跌越悲观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种事实是否值得每个个人投资者深思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专业机构参与建造空中楼阁并非只是中国的专利,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华尔街也是屡见不鲜。看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可见,大型专业投资机构远非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明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被不健康的各种制度扭曲了投资的本来面貌:从投资于一个实业和一份资产从而获得可靠的长期盈利,变为了追逐市场风潮并且在你追我赶的博弈中胜出。

与之相比,个人投资者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自由的时间”——不需要参与各种业绩排名,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太关注短期的净值波动,从而有可能更多的思考一些长期决定性的问题。

2.1.3 不必随大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仓位的限制问题。股票型基金等产品对于仓位有严格的上下限规定,这就导致就算你对于2008年的暴跌有所预料也必须最少以6成的仓位去硬扛,你发现了一个最看好的企业却最多只能以1~2成的仓位买入。而个人投资者并没有这种限制完全可以根据市场机会和风险的总体状况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仓位结构。

另一个影响机构获得长期优秀业绩的障碍来自于对职业风险的自我保护。很显然,站在基金经理和资产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最高的职业风险并不是平庸的业绩——反正大家都不好的时候,只要我不是最糟糕的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熊市,世道不好正好是业绩差劲的绝佳借口;要是在牛市,反正是鸡犬升天更不需要什么好点子。相反,为了优秀的业绩而去特立独行可是具有高度风险的。一个大家都看空的板块你去逆向买入,你不但要确保方向性的正确,而且在业绩排名短期化的压力下还必须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就得到业绩的证明。否则,即使最终证明你是对的,但在那天到来之前可能你早就被下岗了。

具有独立的想法就要冒风险,然而人都是利己和理性的,当可以用很正当的理由来维护自己的职业利益的时候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

对此现象彼得·林奇也曾说“在饭碗的压力下,只有极少数的专业投资者才有勇气购买不知名的股票。华尔街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如果你因购买的是IBM的股票而遭受损失,你永远不会丢掉饭碗。而我将继续尽可能像一个业余投资者那样思考选股”。可以想象,如果以确保职业利益和降低职业风险作为主要目的,而总是去购买那些被市场青睐和毫无争议性的股票,怎么可能获得超额收益呢?

最后让我们设身处地想想机构投资者们的工作环境吧。当你每天上班就被一堆财经信息包围着,老板时刻在盯着你的组合净值的表现并且因此而脸色风云变幻,吃个午饭或者到走廊去抽根烟也被“某个大牛股又被谁谁给挖到了、谁谁真倒霉,这个季度又要排名垫底了”的议论包围着,在这种环境下,想保持一个淡定的投资心情可真是不容易。

事实上我们看很多投资大师本身的投资模式就是非常“反机构化”的。巴菲特与芒格的伯克希尔管理着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却只有十几名员工,费雪的办公室和规模也很小,邓普顿专门躲开热闹的华尔街而把办公室设在一个偏僻的小镇,罗杰斯基本上就是一个个人投资者。这些投资大家们的行为,难道不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