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打草惊蛇

词性:中性

释义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行动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典故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八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近义 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反义 引蛇出洞、欲擒故纵

造句 大家不要走漏消息,以免打草惊蛇,让他又逃走了。

成语故事

唐朝,有一个名叫王鲁的官员,他常常接受贿赂、不守法规。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收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的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一边发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最后都忘了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