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

词性:多含贬义

释义 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典故 《梁书·列传第三十四·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近义 自投罗网、自取灭亡

反义 明哲保身、量力而行

造句 现在形势危急,朝不保夕,你再次发起行动无异于飞蛾扑火。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人名叫到溉。他小时候父母双亡,生活非常艰难。但他自强不息,潜心苦学,成为一个聪颖有才的人。后来,他为朝廷所用,勤勉为官,官至国子监祭酒。到溉有个孙子,名叫到荩,从小就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深得梁武帝的赏识。一次,梁武帝和到溉开玩笑说:“你孙子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你的文章都是他代写的吧?”后来,梁武帝写了一首诗送给到溉。诗的意思是说到溉一生辛苦,像飞蛾扑火一样,为了照亮他人,即使自身焚身也毫不吝惜。如今到溉已经年老,可以让到荩来接替爷爷了。不久,到荩被梁武帝任命为丹阳尹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