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不孕症与流产的免疫性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及其所致的不孕与流产属妇科疑难病症。随着免疫学概念的引入,为EMT的发病与治疗提供了线索与依据。近年来笔者运用具有免疫作用的温肾化瘀类中药治疗因EMT所致的不孕与流产,取得一定疗效。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3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24~40岁;病程6个月~10年;不孕症(含继发性不孕症)15人,自然流产17人。
2.诊断依据
根据1986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科第二届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痛经:呈进行性加剧,伴经期小腹或肛门坠痛者32例,并均伴腰酸、畏寒。月经失调:月经不定期,经色紫暗,夹血块者18例。三合诊:宫颈及子宫骶骨韧带处可触及痛性结节者21例,3例附件触及囊性包块(经B超证实)。特异性检查: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示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阳性者29例,阳性检出率为90.6%。
(二)治疗方法
根据此类患者有痛经、瘀血、癥瘕、腰酸、畏寒等特点,制定了补肾温阳、活血化瘀、软坚消癥的治疗原则。基本方由地黄、肉桂、何首乌、淫羊藿、桃仁、当归、蒲黄、五灵脂、皂角刺、石见穿等药组成。阳虚甚者加鹿角片、巴戟天;脾虚者加党参、白术;肝郁者加柴胡、郁金;包块大者加三棱、莪术、穿山甲。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做妇科检查、B超及免疫学检查。
(三)疗效评定
1.痛经
32例中,治愈23例,显效6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93.7%。
2.月经失调
18例中,17例经期、色、质均转正常,有效率为94.4%。
3.客观指征疗效评定
21例有痛性结节者,16例消失,3例或缩小或疼痛减轻,有效率为90.4%。3例附件包块均明显缩小。
4.免疫学疗效评定
29例EMAb阳性者,治疗2个月后有28例转阴,阴转率为96.5%。
5.妊娠疗效评定
15例不孕者,经治疗后9例受孕,受孕率为60%。17例自然流产者,15例正常受孕,已顺利分娩者11人,孕期超过4个月者4人,正常妊娠生育率为88.2%。
(四)验案举例
例1 梁某,女,33岁。1992年7月初诊。患者继发性不孕症1年余,伴经期小腹冷痛,色紫暗夹血块,腰酸,畏寒,舌淡,脉沉弦。B超示右侧附件见4.2cm×3.8cm×4.5cm包块,内见液性暗区。免疫学检查:ELISA法测得血清AsAb(+), EMAb(+)。西医诊断:①子宫内膜异位症(Ⅲ期); ②继发性不孕症。中医辨证为肾虚血瘀。治拟温阳补肾,化瘀消癥。处方:
地黄12g 桃仁10g 莪术10g 何首乌12g
当归10g 石见穿10g 肉桂5g 淫羊藿10g
三棱10g 皂角刺10g 七叶一枝花10g
上药稍事加减,共治疗3个疗程,痛经缓解,经色红,血块消,腰酸,畏寒锐减。B超示右附件包块变小为2.0cm×1.8cm×2.5cm,血清AsAb与EMAb均转阴,继而停经受孕,孕100天时B超示胎儿发育正常。
例2 刘某,女,28岁。患者自1991年5月以来反复自然流产3次,平素经行小腹、肛门坠痛,经色紫暗有大血块,腰酸,畏寒。妇科检查:宫颈2点钟处见绿豆大小紫蓝色结节1枚,有触痛。血清AsAb、EMAb呈强阳性反应。西医诊断:①子宫内膜异位症(I期); ②反复自然流产。中医诊断:肾虚血瘀。治拟温肾化瘀。处方:
熟地黄15g 桃仁10g 皂角刺10g 何首乌15g
当归10g 肉桂5g 淫羊藿10g 蒲黄炭10g
七叶一枝花10g
白花蛇舌草12g
上药为主,稍作加减,共治疗2个疗程,痛经及腰酸缓解,经色、量、质均恢复正常。妇科检查宫颈2点钟处紫蓝色结节消失,AsAb、EMAb均转阴,继而经停有孕,后产一足月女婴。
(五)讨论与体会
EMT在中医学文献中尚无记载,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属中医“痛经”“癥瘕”“不孕”“滑胎”“月经失调”的范畴。对于EMT导致不孕、流产的发病机制,笔者认为,肾虚阳衰,恶血凝集,气血运行失度,离经之血聚结成癥,致冲任失调,氤氲受阻,胎元失固。对于西医发病机制,上海有研究认为,经期腹腔内免疫活性细胞对反流内膜的清除及免疫应答能力降低,使反流内膜存活形成异位灶。异位灶导致局部细胞免疫功能改变,造成卵巢的黄体功能不足。又因盆腔肿块吞噬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升高,影响精卵结合。南京有研究表明,患EMT的不孕及自然流产患者体内EMAb明显增高。揭示EMAb可引起子宫内膜的病理性损伤,干扰孕卵着床及囊胚发育,虽然中医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EMT在国内已有多年,但有关此类中药治疗EMT对于患者免疫方面的影响报道甚少。笔者采用温肾化瘀类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不孕与流产,可使患者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迅速转阴,临床症状改善,提高受孕率和受孕成功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如桃仁、当归能抑制抗体产生,蒲黄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效应,同用可明显降低子宫内膜的抗体水平,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而益肾之品如肉桂、淫羊藿、地黄等对单克隆抗体有显著提高作用,并可促进吞噬细胞受体活性。此外,还具有雌孕激素样作用,可促进女性子宫及卵泡发育,促进黄体分泌,提高黄体功能,滋养子宫内膜,起到免疫调整、控制异位灶、恢复生殖能力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