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孕症辨病与辨证体会

近年来,在不孕症的诊治中,我们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用现代医学检验手段诊断疾病,用中医辨证予以治疗,效果颇佳。现将1990年3月至1992年9月诊治687例不孕症患者情况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687例不孕症者,其中年龄30岁以下者294例,31~30岁者225例,36~39岁者147例,40岁以上者31例。婚龄2~5年者356例,6~9年者285例。10年以上者46例。

2.诊断标准

凡育龄夫妇婚后同居2年或分娩流产2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不孕者(本组病例的配偶均在治疗前检查,以排除男性不育因素)。

3.辨病及分型

687例属器质性疾患者389例,其中生殖道炎症235例,子宫发育不良52例,子宫内膜异位38例,子宫肌瘤27例,输卵管阻塞37例。属功能性疾患者298例,其中排卵功能障碍115例,黄体功能不足94例,免疫因素54例,其他因素35例。按中医辨证,肾虚型164例,肝郁型206例,血瘀型82例,痰湿型53例,湿热型97例,兼证型85例。

(二)治疗方法

1.补肾填精法

适用于肾虚型。症见月经愆期或闭经,经行量少,色淡质稀,伴头昏耳鸣,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淡苔薄,脉沉细等。根据临床辨病,此为卵巢功能失调所致。排卵功能障碍、黄体功能不足、子宫发育不良、免疫不孕等病可属此型。方用补肾求嗣汤(自拟方):熟地黄、当归、紫河车、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香附、益母草、黄精、茯苓等。以补肾填精,调节性轴功能,促进女性激素的分泌,以利排卵助孕。

2.疏肝通滞法

适用于肝郁型。症见月经后期或先后不定期,或经闭,经前乳房作胀,或小腹胀痛,经行不畅,或夹血块,伴胸闷叹息,心烦易怒,舌红苔薄,脉细弦。根据临床辨病,内分泌功能失常引起的排卵功能障碍、黄体功能不足、乳腺小叶增生、输卵管阻塞不能等病引起的不孕症可属此型。方用加味逍遥汤(自拟方):柴胡、赤芍、白芍、当归、路路通、香附、皂角刺、炮山甲、月月红、王不留行、蒲公英、丹参等馨香流动之品,疏肝通滞,行气解郁,使肝木条达,气机通畅,达到郁散经调孕自成之目的。

3.活血祛瘀法

适用于血瘀型。症见月经后期,或经闭,经行少腹疼痛,经色紫暗夹血,量时多时少,经行不畅,或淋沥不净,舌边紫暗,脉细涩。根据临床辨病,女子内生殖器炎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炎等)、卵巢囊肿、盆腔包块、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等病引起的不孕可属此型。方用祛瘀活血汤(自拟方)加减:桃红四物汤加香附、丹参、生卷柏、黄药子、水蛭、益母草。以疏通宿血,开瘀通阻,冀其胞脉通畅,便于种子。

4.化痰散结法

适用于痰浊型。症见月经后期,或经闭,经行量少,色淡质稀,伴胸闷痞阻,痰多泛恶。头昏嗜睡,形体肥胖,或乳房溢乳,苔白腻,舌体肥胖,脉缓滑。根据临床辨病,内分泌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溢乳闭经综合征等病引起的不孕可属此型。方用香附导痰汤(自拟方):香附、茯苓、苍术、陈皮、半夏、石菖蒲、泽泻、山楂、益母草、红花、甘草等,以健脾燥湿、化痰浊而通血络。

5.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湿热型。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色暗红量多,质黏有秽味,经行小腹疼痛,伴带下量多,色黄质黏有秽味,或带下赤白相杂,或混浊如米泔,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根据临床辨病,外生殖道炎症(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输卵管阻塞、输卵管积水等可属此型。方用清利解毒汤(自拟方):四妙散加车前草、石见穿、牡蛎、鸡冠花、墓头回、乌贼骨等清热解毒,消除炎症,改善宫内环境,以利孕卵着床。

(三)治疗结果

1.疗效与疾病关系

原发病属器质性病变者389例,妊娠198例,占50.9%。其中,有女性内生殖器炎症疾病者235例,妊娠149例,占63.4%;子宫发育不良者52例,妊娠28例,占53.8%;子宫内膜异位症者38例,妊娠17例,占44.7%;子宫肌瘤者27例,妊娠4例,占14.8%;输卵管阻塞者37例,妊娠16例,占43.2%。原发病属功能性病变者298例,妊娠184例,占61.7%。其中,排卵功能障碍者115例,妊娠75例,占62.6%;黄体功能不足者94例,妊娠59例,占62.8%;免疫因素者54例,妊娠31例,占57.4%;其他因素者35例,妊娠19例,占54.3%。

2.疗效与辨证关系

687例中,经中医辨证,属肾虚型164例,妊娠92例,占56.1%;肝郁型206例,妊娠122例,占59.2%;血瘀型82例,妊娠42例,占51.2%;痰浊型53例,妊娠25例,占47.2%;湿热型97例,妊娠54例,占55.7%;兼症型85例,妊娠47例,占55.3%。

3.疗效与年龄、婚龄关系

687例中,年龄30岁以下者284例,妊娠202例,占71.1%;31~35岁225例,妊娠117例,占52%;36~39岁147例,妊娠54例,占36.7%;40岁以上31例,妊娠9例,占2.9%。婚龄2~5年365例,妊娠219例,占60%;6~9年285例,妊娠145例,占50.9%;10年以上46例,妊娠18例,占39.1%。

(四)体会

中医“生殖”机理奠基于《内经》,所谓:“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因此,中医认为健康女子月经周期性变化,是肾—天癸—冲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的结果,构成中医之“性轴”。而现代医学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临床研究,提出了神经内分泌学说,即下丘脑—垂体—卵巢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的密切关系,是调节女子生殖功能的性轴。尽管中西医对女性生殖功能在理论学说上有一定异议,但在女性性轴学说上有相似之处,并且二轴均作用于靶器官——子宫(胞宫)。正是基于中西医对女性生殖学说有相似之处,故我们近年来在不孕症的诊治中,常结合现代医学检验结果,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孕症,收到较满意效果。

因女子不孕与月经不调关系密切,我们治疗不孕症重点是调理月经。不孕症分虚实。虚者补肾填精,调和气血;实者疏肝通滞,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清热利湿。前者是调节性轴的功能,求源而治之,后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除病调经而治矣。

参照月经周期用药也很重要,尤对排卵功能障碍,或黄体功能不足者更为重要。用中药调理形成人工周期可用于治疗各种因性轴功能失调的月经不调,即按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在月经周期的增生期补肾养血、促卵泡发育;排卵期补肾通络、促排卵;分泌期补肾温阳、促黄体成熟;月经期活血通络。根据临床观察,该法能促使功能恢复,进而使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值升高,恢复卵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