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观世相:古典小说里的浮生与世情(上下册)
更新时间:2025-05-12 18:08:58 最新章节:五 当女人成为侠客
书籍简介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里,古典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保留了世代累积的文化印记,也保留了最多的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和面临选择与行动时的观念、逻辑。中国古典小说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文学化反映,另一方面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塑造了中国人情感密度最高的经典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若想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古典小说是一把极具魅力的钥匙。本书邀集11位在古典小说研究界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围绕“小说与社会”这一主题进行创新研究,以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一个核心面向切入,主题式解读一部或一类小说,揭示这些作品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重新理解古典的中国。经典不会过时。古典小说里丰富的人性探索、深刻的社会洞察,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经验,和当下中国人的社会思考和情感体验有了深度的共鸣。古典小说里恒久的主题,也是当下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对的社会议题和生命议题。古典小说,像那些人类永恒的哲学经典一样,不仅提出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也给出了极具启示性的答案。
品牌:后浪出版
上架时间:2024-12-01 00:00:00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后浪出版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主要从跨语言、跨文化的学术视域,对五部《论语·学而》的英译选本进行汇校集释,其译者分别为马士曼、高大卫、理雅各、詹宁斯和苏慧廉。正是在中西方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之中,中国传统的“校释”方法,才得以向翻译研究敞开其相对封闭的学术场域,并进而使内蕴于自身的理论潜能被再度激活。就具体的译文校释而言,本书以“关键词”的翻译与诠释为主,并辅之以“校释者按”,以期在“中西经文辩读”的意义上,对《论语》经文文学20.6万字
- 会员本书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巴蜀文学和文艺思想研究的系列论文。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简论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巴蜀审美意识的发生——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为例》三篇为第一部分,带有总论和探源性质,对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审美意识原型进行分析;关于司马相如、陈子昂、杜甫、苏洵、苏轼、苏辙、文同、唐庚等人的文艺思想的个案分析为第二部分,重点讨论这些作家的文艺思想及文学21.1万字
- 会员伴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文艺界正经历着一场“图”与“文”的“战争”,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受到“图像霸权”的挤压与挑战,部分学者甚至悲观慨叹:“文学的黄昏已然来临”,“文学已走向终结”。为了回应上述文化现象,本书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切入,选择了世纪之交的诸多热点文学现象,如“文学期刊图像化”、“图文书”、“小说的影视改编”以及“新生代”、“70后”、“上海怀旧”、“身体写作”、“小资写作”、“美女文文学19.6万字
- 会员本书以2001一2005年为界,对这一时期法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做了细致的整理,全景式地展示了法国的中国文学研究样貌。具体包括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目录,以及中国文学研究的专著目录、博士学位论文目录、期刊论文目录,同时精选翻译了数篇期刊论文,对重要的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还进行了摘要编译。此外,本书收集了这一时期法国召开的中国文学研讨会的简要资料,整理了从事或涉及中国文学研究的机构信息以文学9.5万字
- 会员《小说新报》(1915—1923)是民初市民作家(即所谓的旧派作家或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一个大本营,是持续时间较久(9年),发行期数较多(共94期),发行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大型通俗文学刊物,具有代表性。本书摈弃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冲击——反应模式”,采用“自感——反应模式”,突出“内源性”而非“外源性”。全书包括《小说新报》与民初长篇小说的正统性及其变革、《小说新报》与民初短篇小说文学24.2万字
- 会员全书分为上、下编,全面梳理了百年来海内外佛教文学研究和道教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研究界面,融宏观把握与专题综述于一炉。附录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卷25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三篇导论,是在学术史回顾和专题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建构,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文学34.7万字
- 会员作者多年从事布尔迪厄的研究与翻译。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试图以索绪尔为基点发展一种“普遍的文化理论”,探索一种有关文化实践的理论,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当分析超越了传统的对立关系及二分法,超越了由此造成的视野的局限性之后,理论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布尔迪厄觉得只有从这一立场出发,才能建立一种对古典社会理论的批判。本书对布尔迪厄的文艺社会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是一本优秀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36.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