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国的社会主义想象:20世纪40—70年代小说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乡村中国的社会主义想象:20世纪40—70年代小说研究

郭文元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39.9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5 18:05:39 最新章节:第17章 注释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20世纪40—70年代小说对乡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想象充满丰富性和复杂性,或以乡村现代的本土性想象方式重建乡村人情伦理秩序,或以乡村阶级、革命意识思索干部、望城青年的主体性,或以德性标榜的叙事让未来社会的想象失去实践可能性。话语的显隐、叙事的裂隙等,让识字、卫生、效率、技术等表征现代性特征的话语变得多义。作为一种想象新社会秩序的文学,对乡村社会主义的认同、热爱和想象,让这段文学充满青春气息、明朗色彩、浪漫激情。在“短二十世纪”中,这段文学的出场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努力。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08-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郭文元
主页
  • 会员
    《乡村、革命与现代想像:40年代解放区小说研究》从文学想象的研究角度出发,探究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乡村叙述中乡村经验与革命意识的冲撞融合,发掘乡村现代过程中进入乡村的多种现代意识以及作者对乡村现代的初期想象方式。赵树理的乡村想象,在向乡村输入现代意识中努力建构讲人情伦理的乡土社会秩序;丁玲和周立波土改革命书写中的阶级话语受乡村经验的影响并不彻底,而对村民思想启蒙和革命过程民主的看重,让他们的
    郭文元文学理论19.2万字

最新上架

  • 会员
    新时期文学批评,在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发生巨变的语境下呈现出空前异彩纷呈的盛况,形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激荡、最活跃的景观之一。新时期文学批评处于社会转型和新旧交替之际,显示着重大的转折和变化,构成了当代思想文化变化最为深刻复杂的方面,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及时地对它进行梳理和研究,可以呈现近三十年文学思想状况复杂性的历史面貌与走向,有助于我们认识时代复杂多元的文化语境。本书是对新时期三十年文学批评
    刘雪松文学16.9万字
  • 会员
    本著将1920年至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史书写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是文学革命的合法性论证及“五四”文学历史化时期,20世纪30年代是重评“五四”文学与革命文学历史化时期,20世纪40年代是再评“五四”文学与抗战文学历史化时期。这三个时期既经历了中国新文学史书写的发生,又造成了“五四”文学、革命文学、抗战文学等不同时代文学的依次历史化。中国新文学史书写得以不断添加层累的同时,不同知识范型相
    张军文学27.2万字
  • 会员
    故事机变包含三个方面:一、故事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散文叙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异;二、故事变异不是任意变异,而是表现为核心要素相对稳定的“有限变异”和细节更替的逐步“位移”;三、变异是有规律的,故事变异受到口头传统、时空环境、记忆偏差,甚至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情感性、模式化、适应性等特征。本书借用“机变”(随“机”应变)概念来概括故事传播和重构的方向性(非任意性)变异特征。从经典回顾、历时梳理
    施爱东文学20.8万字
  • 会员
    如何综合评价美国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他是诗人还是罪人?如何把握他在文学、艺术、经济、政治,东方、西方,历史、现实间游走跨界的内在驱动?本书关注作为“诗人”的庞德,也直面作为“罪人”的庞德。无论如何,如此矛盾的转向与身份真实而长久地系于其一身。他与20世纪初西方现代视觉艺术的互动,特别是为英国旋涡主义艺术进行理论建树时提出的关键词ENERGY(力/能量)为本书提供了灵感与起点。于是,从庞德与西
    魏琳文学16.1万字
  • 会员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百年进程,经历了早期输入期、规范创格期、变体探索期和多元发展期,其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汉语十四行诗。诗式跨语系移植,一般都要经过原样式拿来、中介物沟通和新样式诞生,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借环节是作品翻译、理论介绍和作品创作,中国诗人通过以上转借环节推进了十四行体节奏模式、乐段结构、建行方式、诗韵组织和诗组结构的中国化,推进了中国新诗体和新诗律的建设,十四行体中国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
    许霆文学34.5万字
  • 会员
    本书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
    范劲文学39.5万字
  • 会员
    本书以1898年到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五四”两代作家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借鉴托多罗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填补了文体研究的空白,而且推进了文学的形式
    陈平原文学23.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中国近代小说的主要流派为研究对象,包括谴责小说、公案小说、侠义小说、旧派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翻新小说、历史小说等。通过文本细读,对其文本内蕴、叙事特征、文化内涵、民族国家想象、人物存在状态等展开阐释,以求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在论述方法上,作者借鉴阐释学、叙事学、文化剖析、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既兼顾近代小说流派全貌,亦凸显流派个性;既呼应全书体例,亦体现学术特色。本书是第
    侯运华 刘焱文学26.1万字
  • 会员
    本著引论部分介绍了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的越地现代文学理论著作。主体部分从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赏评论、发展论五个方面考察越地现代文学理论。余论部分从审美与启蒙两个方面论述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全书系统地展现了夏丐尊、许钦文、范寿康、徐懋庸的文学理论研究成就,以及章锡琛、范文澜分别对国外文学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注释、翻译,既谈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概况,也谈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两方面互相结合
    李先国文学2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