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性奴隶:中国“慰安妇”的证言在线阅读
会员

日本帝国的性奴隶:中国“慰安妇”的证言

苏智良 陈丽菲 丘培培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历史世界史15.9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5 19:53:16 最新章节:文后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全书通过十二位中国“慰安妇”幸存者的证言以及丰富的史料和调查实据,揭露了日本侵略军对众多女性的残酷蹂躏,揭示日军为推进侵略战争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设立慰安所的事实。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战争记忆”概述了日本侵华战争与“慰安妇”制度的紧密联系、日军大规模强征“慰安妇”的事实、慰安所实况调查,以及“慰安妇”制度下骇人听闻的性犯罪。第二部分“幸存者证言”记载了十二位日军慰安所幸存者的口述史。著者把个案置于战争宏观背景之中,揭示中国女性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所遭受的残害,以及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苦难。第三部分“追索正义”综述“二战”后国际战犯审判对日军性犯罪的忽视、“慰安妇”受害群体的生活状况,及近二十年来“慰安妇”的索赔运动。此部分深入分析国际社会上有关“慰安妇”索赔问题的法律争论。作者广泛搜集了相关的第一手中、日文史料,汇同当代中、日、英文的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地方史志、目击者证词等诸多中、日文珍贵档案,对“慰安妇”问题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和严谨的梳理,深入、翔实地记述了中国妇女在日本侵略战争中的苦难经历,以及她们在战后追索正义的坎坷道路。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译者:丘培培
上架时间:2018-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从文明演进和城市发展的角度看,西亚既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亦是世界城市的起源地之一。从中外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角度来看,西亚城市既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系列支点,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结点。纵向上,本书将西亚城市发展分为城邦主导时期、原生帝国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时期、伊儿汗国时期和奥斯曼帝国时期七个阶段,上起约公元前7000年以杰里科为代表的西亚乃至世界最早城市的兴起,下迄公元1
    孙宝国历史19.9万字
  • 会员
    基于作者在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三年援教经历,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讲述这个神秘岛国的历史、政治、人文、教育、风土人情,概述100多年来萨摩亚华人华侨公共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变迁,系统梳理中国对萨摩亚的各项援助,以动人的故事展现萨摩亚人眼中的中国。
    石莹丽历史13.9万字
  • 会员
    杀人的方式或许已经改变,但桌面屠夫仍与我们同在。百年以来,惨绝人寰的屠杀、战争、种族清洗等,追根究底竟然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几个人的决定。本书作者用20多年的时间,走访世界各地,翻阅查证数以千计的档案文献与证词写出这本书。内容包括荷兰的石油公司谋杀尼日利亚当地土著人士、瑞士苏拉集团如何在“二战”时期为纳粹提供移动毒气室、纳粹万湖会议中的会议备忘录与背后的故事、殖民者如何对澳洲的土著毛利人进行种族灭绝活
    (英)丹·格里顿历史28.6万字
  • 会员
    奥斯曼帝国是近代中国人认知世界与反观自我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他者”。本书在系统梳理近代国人奥斯曼帝国认知的历史背景与文献来源基础上,从“奥斯曼帝国的知识记述与流播”“奥斯曼帝国形象与国人的自我认知”“奥斯曼帝国发展之史的借鉴与思考”三个层面加以把握,认为奥斯曼帝国知识的引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特点。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土耳其认知史,实际上也是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史,是
    陈鹏历史19.9万字
  • 会员
    一部爆炸物的历史,更是一部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性史。随着炸药消耗的急剧上升,世界各国围绕硝石这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可以说,硝石在19世纪的价值不亚于21世纪的石油,两者都是国际竞争和权力斗争的深层原因。为了摆脱资源的束缚,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解决了人工固氮这一技术难题。这一突破成为绿色革命的基础,使人口大幅增长。哈伯在战争期间也研发了毒气,被认为是毒气战之父。正因如此,当他获得诺贝尔
    (加)史蒂芬·R.鲍恩历史14.1万字
  • 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路易十四为他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强大且稳定的君主制政体。但在1789年,“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博弈不仅彻底摧毁了前者,还使其声誉扫地,法国也随之陷入动荡之中,直到拿破仑重建秩序。本书勾勒了这段承上启下历史时期的波澜画卷,科林·琼斯以扣人心弦的讲述,追溯了在这个跌宕世纪中走向迟暮的波旁王朝。王权与高等法院间难以调和的斗争,贵族与平民间无法弥合的分野,启蒙运动的浪潮,对外战争的冲
    (英)科林·琼斯历史48.6万字
  • 会员
    历史是承载民族文化密码的不朽碑文。也正是历史才能够塑造独特的民族性和民族特点,比如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语言及文化传统等。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发展前行首先取决于对民族史的深刻了解,而对友好国家的历史认知则能够拉近民心,巩固国家间的关系。正如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所说:“欲纵观当下且极目未来,必要回首审视过去。”本书引用最具说服力的史料和公认的通理,从不同角度剖析史实,展现了哈萨克
    (哈)坎·格奥尔吉·瓦西利耶维奇历史26.2万字
  • 会员
    《韩国研究论丛》为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刊于1995年,一直秉承“前沿、首创、权威”的宗旨,致力于朝鲜半岛问题研究,发表文章涉及朝鲜半岛问题研究的各个领域。全书设有政治、外交与安全;历史、哲学与文化;社会、经济与管理三个专题。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历史19.4万字
  • 会员
    本书论述的是中英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对象,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在侵略者一方,随着美、日、德等新兴列强在远东的崛起,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华利益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新形势的变化,英国的索尔兹伯里第三届内阁不得不调整其对华政策,由视中国为英国的禁脔转而参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并开始放弃其传统
    (英)杨国伦历史23.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