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身份探寻与历史书写
更新时间:2025-04-22 17:13:15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本书以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为研究对象,以罗斯的身份探寻和历史书写为内在主线,本着连续和嬗变的原则,兼顾年代顺序和作品创作主题,聚焦罗斯的三种主要身份:犹太族裔身份、美国国家身份和作家写作身份;梳理罗斯身份探寻的起点,分析作品中身份的焦虑到对犹太族裔身份、美国国家身份和作家写作身份的最初探寻,认为这些身份并非割裂,而是具有逻辑上的对立关系,并在多种途径上发生联系,交织在一起;探究罗斯的身份探寻在不同历史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跟踪罗斯不断变化的美国、以色列、欧洲等的对立语境,勾勒出罗斯创作的断点和交叉点,体现罗斯身份观念的形成以及自我修正;展现更为具体的犹太民族历史和更为宏观的美国历史全景,指出罗斯从关注单一的、具体的、确定的民族身份,到承认公共场合中身份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回归到历史中受伤的身份,强调身份不仅是叙述者的建构,更是复杂的历史产物。最后总结引申罗斯历史书写的多重文化意蕴,强调罗斯历史书写的意义和价值。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03-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苏鑫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在价值论观照下,重新审视了文学翻译及文学翻译批评的性质与特征,深入探讨了文学翻译批评的主体、客体、类型、目的、原则和标准以及评价体系与方法等相关问题,对如何全面系统地评判文学翻译的各类价值作了详细解析。文学10.9万字
- 会员《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系统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16年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的发展情况。书稿按“史”的顺序,提炼出“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与深化、困境与复兴的线索,深入分析了“文艺批评与文艺意识形态建设”“科学方法论在文学领域的历险”“文学是人学”等具有标识性、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并做出客观评价。文学20.9万字
- 会员作为对城乡社会生活的反映、想象与建构的独特审美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从时间、空间、价值等多个维度,全面书写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一乡”关系中的物质交换、情感交流、空间交往和价值选择。这些小说一方面以矛盾冲突为叙事主题,揭示了城市化所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以及传统价值的断裂;另一方面以交往叙事为审美姿态,积极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信仰、伦理、美学新秩序,为“城乡中国”走向“美丽中国”的文化建构文学25.1万字
- 会员多年来国家意识形态自我建构的特殊需要和过多人的参与,使鲁迅研究日益显现其发展的窘相。在关于鲁迅写作的众多言说之中,该书作者独辟蹊径,将其对鲁迅写作的思考置于中国文学现代化(或世界化)进程中现代作家对于本土民间文化资源的对待态度之大背景下,从鲁迅写作的民俗兴趣发生、民俗文化对于鲁迅写作理论的影响、鲁迅对于民俗文化的主体措置、鲁迅民俗文化表现的写作意义等八个方面,对鲁迅的写作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文学19.5万字
- 会员本书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观点,分析了中西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发展特征、精神内涵及其内容和主张方面的不同。生态化特质首先表现在当代文学的“自然性”,自然被“返魅”、重新获得灵性,那种将自然视为资源与获利工具的观念受到了批判;物种间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从自然规律与保持自然节制等生态主义的核心信念也渗入当代文学中。其次是人的自然性/感性与社会性/理性的关系得到了重整。作者认为,生文学15.5万字
- 会员本书特别关注和尽量发掘中国俗文学传统中具有文化异质性和理论普适性的独特文学意识,运用事实还原、问题定性与理论阐述相结合的方法,着重研究了中国雅俗文化传统、中国传统叙事文学思想中的“史外史”观与内视审美追求、“演”与“义”等虚构与创造意识的形成、文学接受观中的“意解”论与“自我化”意识、俗文学价值理念中的“权教”观、俗文学中另类意识形态的表达与解构性等重要问题。文学25.3万字
- 会员本书全面考察“三曹”“七子”的诗学思想,发掘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发展,揭示其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三曹”“七子”文学成就卓著,通过理论阐发,或借助于自身的创作实践,表达了系列诗学观念,形成了意涵丰富的“三曹”诗学。比兴诗学是继承《诗经》、楚辞的;感物诗学、文质诗学是接续先秦两汉礼乐文化的;文气诗学是曹丕等人的理论创造;风骨诗学是刘勰、钟嵘等对“三曹”“七子”及建安诗学精神的提炼,也属于“三曹”诗文学21.5万字
- 会员本书对当代诗歌的中坚力量,如北岛、昌耀、于坚、韩东、臧棣、蓝蓝等十五位诗人的十五首诗作,以及卡瓦菲斯、豪格、谷川俊太郎等五位外国诗人的五首汉译诗作进行了详尽、细致的阅读分析。这些细读文字融鉴赏、解释、阐发为一体,结合作者自身的创作体会,可说是独出机杼。本书的写作时间超过十五个年头,由作者锱铢积累而成。一如书名所言,希望能够带领读者透过一粒“沙”看到一个“世界”,也期等能够带给读者更多阅读、欣赏的示文学15.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