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人成:荀子工夫论的旨趣在线阅读
会员

天生人成:荀子工夫论的旨趣

王楷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哲学中国哲学19.5万字

更新时间:2019-07-22 15:29:46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然而,主观化的民意必须经过客观化才能落实为政治正当性基础的建构,而儒家语境下的民意似乎又是由民生所决定的,在民生之外,吾人看不到另外还有决定民意的价值选项。民生福祉固然是优良政治的一个基本的效用体现,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反过来将民生本身作为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当一个比方,当我们说自由恋爱相对于包办婚姻而言是一种更为进步的婚姻观的时候,我们显然不是在自由恋爱一定会产生比包办婚姻更为幸福的结果的意义上证成这一观念的。[尽管从“结构→性质→功能→效用”连续传导的视角看,我们确乎有充分的理由对基于自由恋爱(而不是包办婚姻)的幸福抱以合理的期望,然而反例在某种意义上又总是存在的。]而是说,作为基于彼此自由选择的两性结合,自由恋爱体现了每一个体的自由意志,蕴含着对独立的完整人格的尊重,因而是一种更为人道的两性观/婚姻观,这才是自由恋爱的正当性基础。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楷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孔教如何从晚清社会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负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国初期的孔教论争聚焦在国家建构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焕章、马相伯及新文化运动诸君,基于对孔教与革命、孔教与中华文明维系、孔教在国家建构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公开在媒体上争论孔教的定位和性质。争论中,康有为希望通过改革孔教达到强国目标的主张逐渐受到批判,立国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
    李华伟哲学25.4万字
  • 会员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推行新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讨论钱玄同如何利用中国传统学问中的经学、小学资源来建设“五四”思想革命、文学革命、汉字革命,整体性地展示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独立、独特的历史作用,并呈现新文学、新文化变革中的传统内援力量。
    王小惠哲学25.4万字
  • 会员
    本书以语用学的基本问题与核心要素为阐释框架,采用归纳演绎、整体观照、对话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包含孔孟语用思想的经典文献材料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重构,分别总结了孔孟在追求“理想人格”过程中所形成的语用主体观、话语表达观和话语理解观,并将这些方面与西方主流语用学进行比照,揭示了其独特价值和时代意义。
    施麟麒哲学18.3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对社会文化精神生活的影响而开展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哲学的交叉研究,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文化的哲学问题,并把这一理论研究与中华传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建设相结合。本书突出了学科交叉的增长点,是文化与科技实践,即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文化研究。
    陈凡 文成伟主编哲学26.4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举办的“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汇集众多礼学研究大家及学术新锐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等方面探讨相关议题,以推进礼学研究的多维度发展。
    刘玉才 张学谦主编哲学31.5万字
  • 会员
    本书是首次整体而系统地考察关学四书学的研究成果。首先将关学四书学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整体,将其置于关学学术思想演进和中国四书学史流变的双重脉络之下,从文献学、经学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角度,对关学四书学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提炼和总结,揭示出关学四书学的逻辑脉络、主导问题、话语系统和学术特质。作者既着眼于经典诠释与思想演进,学派争鸣与问题论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注重对关学四书学在总体宏观上推进
    李敬峰哲学24.4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古典今读名家论坛”丛书的一种。本书由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伦敦大学姚新中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杜祖贻教授共同倡议,重新研习传统典籍的瑰宝,从而建立现代教育的根基。本书对《论语》进行英文解读,有利于英语世界的读者的阅读。
    杜祖贻 姚新中 樊浩主编哲学12.4万字
  • 会员
    明代前期理学思想渗透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观念、思维模式。正德、嘉靖年间是明代社会转变的一大枢纽,王阳明创立了心学思想体系。心学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命题,肯定并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心学的出现,是明代文学思想由“师古”向“师心”转变的标志。从明代中期以后,文学批评呈现出重个体、重个性的特征,一批文论家从童心、性灵、情真等视角展开文学批评,体现出迥异于前代的
    马晓虹哲学16.7万字
  • 会员
    本书采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道家“忘我”命题,以探索道家心性修炼对人们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全书厘清了“忘我”的含义、特征、修习方式,并对忘我体道与身心疗愈的逻辑关系、忘我的结构及其测量、忘我状态的生理特征、忘我修习对自我意识的影响、忘我修习对认知的影响、忘我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本书除了使用传统的方法与工具之外,还引入了实验法、内省法、脑电技术等,积极推进了道家心理学的发
    毛华配哲学11.5万字